2026上海国防工业制造装备与信息技术装备展览会
黄河之畔,青铜鼎上的饕餮纹记载着商周时期的战阵威仪;长城隘口,斑驳的砖石铭刻着汉唐戍边的铁血岁月。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既是一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史,更是一部以国防守护家园、以智慧化解危机的生存史。从“居安思危”的古老训诫到“强军卫国”的现代实践,国防始终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立身之本。
一、历史回响:国防智慧的千年积淀
1. 战略防御:以空间换时间的东方智慧
中国古代国防的核心是“守中治边”的战略哲学。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并非单纯依赖砖石壁垒,而是构建“烽燧-屯田-驿站”三位一体的防御体系:烽燧传递军情,屯田保障粮草,驿站调度兵力。明代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创新“车营-步营-骑营”协同战术,以战车为移动堡垒,步兵为中坚力量,骑兵为突击尖刀,形成攻防兼备的立体防线。这种“以守为攻、以静制动”的智慧,使中华文明在多次外敌入侵中化险为夷。
2. 文武相济:国防与治国的辩证统一
《孙子兵法》开篇即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但中国古代国防从未将军事孤立于国家治理之外。唐代实行“府兵制”,将士兵纳入户籍管理,平时务农、战时出征,既减轻国家军费负担,又避免职业军人集团坐大;宋代设立“枢密院”与“三衙”,通过文官掌兵权、武将管训练的制度设计,实现“以文制武”的平衡。这种“寓兵于农、文武相制”的模式,使国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3. 以和为贵:国防外交的东方智慧
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并非单纯为了军事征服,而是通过“和亲-互市-屯田”构建经济文化纽带。唐代在边疆设立“羁縻州”,任命少数民族首领为刺史,以“因俗而治”实现边疆稳定。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携带的不是火炮舰队,而是瓷器、丝绸与典籍,以“厚往薄来”的朝贡体系彰显天朝威仪。这种“以德服人、以信立国”的国防外交,使中华文明成为周边国家自愿追随的“文化灯塔”。
二、精神图腾:国防铸就的民族品格
1. 家国同构:从“小我”到“大我”的升华
岳飞“精忠报国”的刺字,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绝唱,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誓言,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国防精神基因。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战士用“地雷战”“地道战”以弱胜强,东北抗联在零下四十度的林海雪原中坚持十四年,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使国防从军队职责升华为全民使命。
2. 自强不息:危机中的创新与突破
北宋面对辽、西夏的军事压力,发明“神臂弩”“震天雷”等先进武器;明代为抵御倭寇,戚继光创制“鸳鸯阵”,将长短兵器与火器有机结合;近代洋务派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下,建立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军工企业。这种“穷则变,变则通”的智慧,使中华民族在每一次危机中都能实现技术跃升与制度革新。
3. 和合共生:防御而非扩张的文明底色
与西方“征服-殖民”的国防模式不同,中国国防始终秉持“止戈为武”的理念。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未对当地原住民进行血腥镇压,而是推行“寓兵于农”政策;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命令士兵“不扰民、不伤稼”,赢得各族民众支持。这种“以战止战、以武护文”的国防观,使中华文明成为唯一延续至今的古文明。
三、现代转型:传统国防智慧的当代价值
1. 总体国家安全观:传统智慧的创造性转化
面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中国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这与古代“富国强兵”“居安思危”的思想一脉相承。在南海岛礁建设中,中国既部署必要的防御设施,又建设灯塔、气象站等民用设施,体现“防御性国防政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结合。
2. 军民融合:传统“寓兵于农”的升级版
古代“府兵制”的精髓在于军民一体,现代中国通过“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将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产业有机结合。北斗导航系统既服务于军事指挥,又广泛应用于农业、交通、气象等领域;C919大型客机采用大量军用航空技术,实现“军转民”的逆向创新。这种“平战结合、军民一体”的模式,使国防建设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引擎。
3. 人类命运共同体:传统“和合”思想的全球表达
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亚丁湾护航、国际抗疫合作,将传统“协和万邦”的理念转化为现代国际责任。在也门撤侨行动中,中国海军不仅保护本国公民,还协助撤离多国侨民,彰显“守望相助”的大国担当。这种“以和为贵、以义为先”的国防外交,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结语:国防——文明传承的永恒命题
从甲骨文中的“戈”字到航母编队的劈波斩浪,从烽火台的狼烟到量子通信的加密信号,中华文明的国防基因始终在传承中创新。今天的中国,既需要“能打仗、打胜仗”的现代化军队,更需要“富国强兵”的战略定力、“以和为贵”的文化自信、“天下为公”的胸怀格局。唯有如此,方能在百年变局中筑牢国家安全的铜墙铁壁,让五千年文明之光永远照耀人类前进的道路。
正如《周易》所言:“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国防,永远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实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