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安徽阜阳颍上县红星镇。 一段由村民拍摄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开,画面里,一位老人躺在地上,几位镇政府工作人员站在门口,家属情绪激动。 视频配发的说法更是让人心惊:“家中老人尚未去世,工作人员就上门要求火化”。

这事儿一下子就在网上炸开了锅。不少网友的第一反应是:“这也太离谱了!”

随着舆论发酵,红星镇政府工作人员很快给出了回应。他们解释,这其实是一场误会。工作人员当时是在进行殡葬改革政策的入户宣传,并非要求立即火化。 他们提及,当地有“人快去世时放在地上”的习俗,视频中的情况或许与此有关。

工作人员进一步说明,这是依据县政府文件要求,每日在全镇7个村开展的例行宣传,目的是提供免费的遗体接运、火化及骨灰寄存服务信息。 对于村民感觉“劳民伤财”,他们表示会收集意见向上反馈,但也强调“大部分村民支持殡葬改革”,目前政策执行以宣传引导为主,后续丧葬流程完全尊重家庭自主选择。

尽管官方做出了解释,但网友们的质疑并未完全平息。评论区里,各种声音交织:

“政策宣传也得看时机吧?” – 许多网友认为,在老人弥留之际、家人心情最沉痛的时候上门谈论火化,即便初衷是好的,也显得非常不近人情,缺乏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和体谅。

“好心容易办坏事” – 有人指出,殡葬改革初衷是好的,节约土地、倡导文明新风。但好的政策更需要好的执行方式,否则很容易引发抵触情绪,反而阻碍政策的推广。

“沟通和理解都不能少” – 也有理性声音认为,这可能源于沟通不畅或工作方式简单化。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工作人员或许在执行中未能充分顾及家属当时的感受和情绪。

这并不是殡葬改革推进过程中第一次遇到类似的“执行温差”。

2022年,上海普陀区曾发生过“102岁老人未去世被送上殡仪车”的极端事件,引发社会震惊和对生命处置程序的深刻反思。

2024年,湖北随州推行“全域火葬,骨灰进公墓”时,也曾因部分群众认为政策“一刀切”、缺乏灵活性和对传统习俗的尊重而引发讨论。

这些事件都共同指向一个问题:一项旨在移风易俗、惠及长远的政策,如何在落地时能更精准、更有温度,避免“好心办坏事”?

殡葬改革关乎土地资源节约、环境卫生改善和文明新风的倡导,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但丧葬事宜紧密牵扯着人类最深沉的情感和伦理,执行政策的时机、方式、话语,甚至是一个眼神,都至关重要。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而落实的关键,往往在于精细化、人性化的“最后一公里”:

精准把握宣传时机:尽量避免在老人临终、家人悲痛万分时进行政策宣传。可以通过村(居)委会提前摸底,在日常走访、健康随访等常态化工作中适时介绍政策,避免在敏感时期造成误解和刺激。

注重沟通方式和话语:工作人员应接受必要的沟通技巧和人文关怀培训。多使用“为您提供免费服务信息”、“尊重您的选择”等柔性语言,替代可能产生歧义或压迫感的指令式表达。

强化政策解读和预期管理:利用宣传栏、微信公众号、村民大会等多种渠道,长期、持续、透明地解读政策目的、优惠措施和服务流程,提高政策知晓度和接受度,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误会。

建立反馈和纠偏机制:畅通民意反馈渠道,认真倾听群众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困难和疑虑,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方法,让政策执行更贴地气、更暖人心。

政策的善意,需要通过充满尊重和体谅的方式送达。对于殡葬改革这类涉及传统与现代观念碰撞的政策,尤其如此。它要求执行者不仅要有推进政策的决心,更要有洞察人心、体恤情感的细腻。

我们希望,每一次政策的落地,都能更多地考虑到个体的感受与处境。唯有将刚性原则与柔性执行相结合,将制度优势与人文关怀相融合,改革的善意才能顺利转化为民众的理解与支持,真正实现既“移”旧俗,又“易”人心。

这件事,您怎么看?您觉得政策宣传如何做才能更贴心、更有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