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要量产,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机器人20问
人形机器人有多热,已经不用赘述,全球顶尖资本、优秀人才,以及产业政策,都在加速向这个产业注入。
集中了AI大模型、工程师和机电一体化产业链优势的中国,正在为人形机器人从1到100,再到1000的规模化量产做冲刺:
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政府都推出了人形机器人的“量产”时间表。例如北京计划“到2027年底,在经开区将形成万台级具身智能机器人量产规模能力。”但真正的量产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哪些条件呢?最大的制约瓶颈是什么?
量产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更低的价格,吸引更多的人使用,同时也有足够的出货量,构建起完整的生态,也开启机器人商业化的进程。
具体可以参考新能源汽车,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中间也经历了电池安全和智能化的考验。
就机器人产业而言。小批量生产的量级为10万台, 而真正进入量产要达到100万台。
人形机器人量产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小批量生产的核心决定因素是机器人的性能、 生产的连续性、稳定性、安全性;
大规模量产的要求更高,硬件价格的降低与软件的泛化能力都非常重要。
其中,硬件方面,总成本要下降到低于单个工人成本;软件方面,需要算法模型出现“ 智能涌现” , 具备全面泛化的能力。软件算法模型是最大的挑战。
目前量产的主要瓶颈在哪儿?
未来机器人要达到量产,核心还是AI或具身智能模型,本质上还没有达到阶段性的突破临界点,让其真正具有足够的泛用性。具身智能(Emboided AI) 就是集成了环境理解、 智能交互、 认知推理、 规划执行于一体的系统化方案。
相比大语言模型,靠纯数据驱动,只要数据质量够好、够多,模型性能就提升非常快,机器人对算力的要求更高:
1)人形机器人本体的尺寸、电池、部署算力的功耗等都有限制,无法直接部署很大规模的算力;
2)数据从模型端到硬件端的过程中,有部署偏差,这对算法能力要求很高;
3)机器人对通信延迟要求比较高,如果算力中心距离机器人比较远,那么时间延迟就太大。
硬件方面也需要进步:包括更低成本、更高寿命的硬件,超大批量的制造。
人形机器人量产到底还要多久?
根据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的说法:人形机器人量产最快还需两三年。目前的阶段,相当于大模型领域ChatGPT出现前的1~3年左右时间。
(参考资料来源:中泰证券等)
#机器人20问#
《AI大模型,对于人形机器人发展,到底有什么作用?》
风险提示:以上仅作为服务信息,观点仅供参考。提及个股不作为推荐,不作为投资依据。指数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或承诺。ETF二级市场价格涨跌幅不代表实际净值变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