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黑海舰队在乌克兰冲突里吃亏吃大了,从2022年开打到现在2025年8月,损失的舰艇和飞机加起来不是个小数目。光是乌克兰的无人艇攻击,就让俄罗斯海军丢了差不多40%的黑海舰队力量。拿具体例子说,2024年3月5日,巡逻舰谢尔盖·科托夫号在克里米亚附近海域被几艘乌克兰海婴-5型无人艇围攻,直接沉没。那艘舰艇本来是22160型巡逻舰,设计上就没多少防小艇的武器,舰尾那块火力盲区特别明显,无人艇从后面靠近,贴着舰体炸推进器,主炮根本够不着。结果呢,舰艇失去动力,成了活靶子。

类似的事不是一次两次,2025年5月,乌克兰用魔古拉V5型无人艇搭载AIM-9X导弹,第一次击落俄罗斯苏-30战斗机,这玩意儿本来是空中威胁,现在连海面上的小艇都能干掉飞机。黑海舰队总共损失了24艘左右舰艇,其中不少是大型登陆舰和导弹护卫舰,乌克兰海军情报部门声称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5亿美元。俄罗斯海军本来以为靠电子干扰和舰载机就能挡住这些小艇,结果对手的艇越来越聪明,自主导航能力强,干扰一失效就继续冲上来。说白了,现代水面舰艇设计太注重远距离导弹和主炮,忽略了近身小威胁,这教训摆在那,谁都得想想怎么吸取。

想想为什么俄罗斯这么狼狈,主要问题出在舰艇布局上。当代大中型水面舰艇,舰尾基本没炮位,火力覆盖有死角。无人艇长度才5米左右,低矮到雷达有时都扫不到,速度快,机动性高,从后面偷袭发动机,一炸就瘫。俄罗斯的护卫舰主炮俯角有限,打不到水线附近的目标,手持武器又威力小,艇身贴近了根本没辙。乌克兰的魔古拉V5艇长5.5米,宽1.5米,载重数百公斤炸药,航程上千公里,能在黑夜或恶劣天气下行动。

俄罗斯试过用直升机和舰载机反击,但2025年5月2日,一次联合攻击中,俄罗斯直升机反而被艇上的导弹打下来,飞行员落海。黑海舰队现在被迫把剩下舰艇撤到更远的港口,像诺沃罗西斯克,但乌克兰艇的射程越来越长,2023年8月就袭击过600公里外的基地。

海军是个输不起的军种,一场败仗可能拖垮整个战略,俄罗斯的例子证明,忽略小艇威胁,后果就是舰队瘫痪,补给线断,整体作战能力下降。其他国家海军要是还按老套路设计舰艇,恐怕也得重蹈覆辙,美式欧式中式舰艇尾部盲区都差不多大,面对成群无人艇,估计表现也不会好到哪去。

伊朗海军在这方面走在前头,他们早就意识到小艇的麻烦,因为自己也玩海量快艇战术。伊朗革命卫队海军每年交付几十艘小型艇,包括自杀式和导弹艇,这些艇长度不足10米,灵活得像摩托艇,能围攻大舰。伊朗清楚这种艇的弱点和威胁,所以在自家大舰上到处塞小口径武器。

拿贾马兰级护卫舰来说,这是伊朗国产的多用途舰,2010年首舰下水,装备了Noor长程反舰导弹,四枚装在箱式发射器里,但防小艇的重点是尾部近防炮和前部两侧的单管20毫米速射炮。这些炮转动快,能向下射击,对付贴近的艇特别管用。20毫米炮对直升机勉强,但打小艇正合适,弹道直,射速高,能毁伤艇身结构。伊朗还加了30毫米自动炮和机枪,形成层层防御。

苏莱曼尼级双体导弹艇更夸张,2022年首舰服役,长约65米,排水量600吨,装备一门30毫米主炮,两侧和甲板前部各有三联装14.5毫米重机枪,后部类似配置。机枪手操作简单,14.5毫米子弹对5米长艇够狠,能打穿外壳,破坏引擎或炸药包。穆罕迪斯级艇差不多,前部重机枪布局一样,后部飞行甲板两侧加机枪,还装了4组双联Kosar导弹,这种导弹射程15公里,轻型反舰弹头,专打小艇群。

伊朗海军总共现役攻击艇最多,革命卫队海军塞这些武器的目的,就是提升防小艇能力。在无人艇泛滥的年代,这种见缝插针的设计确实有效,至少比俄罗斯光靠主炮强多了。伊朗的经验告诉我们,加小口径武器成本低,效果实打实,不用大改舰体结构,就能补盲区。

回看历史,日本二战时的震洋快艇跟现在乌克兰无人艇用法差不多,但成效天差地别。震洋艇是1944年末开发的自杀艇,长5到6米,宽1.2米,重1.4吨,基于摩托艇改装,艇首装数百公斤炸药,单人驾驶,速度23节。日本造了上千艘,部署在菲律宾和冲绳,打算围攻盟军舰队。但实际战果惨淡,只沉没几艘小船,多数艇还没靠近就被击沉。为什么?

因为二战盟军舰艇上小口径炮到处是,从舰艏到舰艉无死角,20毫米和40毫米速射炮密集覆盖,艇一靠近就挨弹雨。震洋艇机动性强,但面对层层火力网,坚持不到撞击距离。日本海军低估了防御密度,结果这些艇成了炮灰。相比之下,乌克兰海婴-5艇尺寸类似,长5.5米,却轻松打俄罗斯登陆舰和护卫舰,因为俄罗斯舰炮太少,盲区大。历史证明,炮多就能挡住小艇威胁,当代舰艇炮不够,那就得加。加炮难度小,比加装甲带省事多了,给万吨驱逐舰加能扛500公斤炸药的装甲,得增重一两千吨,成本和稳定性都成问题。

利萨海战就是个典型例子,1866年7月20日,奥地利海军在亚得里亚海打败意大利舰队,靠的就是撞角战术。那场仗,奥地利少将泰格特霍夫指挥23艘舰艇,对抗意大利34艘,其中12艘铁甲舰。意大利舰队炮多,但队形乱,奥地利用楔形编队冲过去,旗舰费迪南德·马克斯号撞沉意大利雷迪塔利亚号和帕莱斯特罗号。撞角是古代设计,早被淘汰几百年,但在那场近距离混战里发挥了作用。战后,各国海军不管条件多苛刻,风险多大—like误撞友舰—都开始加装撞角到新舰上,因为它在特定环境下证明了价值。撞角复兴持续到蒸汽时代末期,虽然后来炮击战术主导,但教训是,旧设计只要还有用武之地,就值得复用。海军不能赌运气,一次惨败就可能崩盘,从利萨海战学到,经验得全面汲取。

炮廓炮也该这么想,这种炮是嵌入舰体侧面的设计,19世纪铁甲舰时代常见,用于近距离防御。炮位在水线以上,炮管伸出舷侧,能向下射击,俯角大,打水面目标准。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本疯狂造自杀武器,像樱花飞机、回天鱼雷,但震洋艇声名不显,因为盟军舰艇小炮密集。

现在无人艇威胁类似,低矮、贴近、绕后。复兴炮廓炮,在舰尾水线以上两米处开孔,装两门20毫米炮,就能填补盲区。操作员从内部操纵,炮架转动灵活,对绕后偷袭的艇直接扫射。成本低,不改整体布局,比加新炮塔简单。俄罗斯证明,老式雷达可能扫不到低矮艇,自用小口径炮是最后防线。没有的话,挣扎都难,主炮打不到自家水线。

现代无人艇发展快,威胁不止乌克兰那种。美海军正造大型USV,能载导弹航行数千英里,2025年计划部署MCM USV,用于扫雷,减少人员风险。欧洲和亚洲国家也跟进,无人艇自主性高,电子战难完全瘫。反措包括加装反UAV/USV系统,像激光或电子干扰,但物理防御不能少。伊朗模式有效,见缝插针加机枪和速射炮。

未来海战,无人艇群会常态化,大国对手有更强反电子战能力,AI艇失控还能继续攻。各国海军得从俄罗斯教训学,改造舰艇,加小口径覆盖。炮廓炮复兴不是复古,是实用主义,补上现代设计的短板。海军改革总在战后加速,一场大规模海战后,大家都会抄有效设计。俄罗斯黑海败局提醒,忽视小威胁,大舰也成铁棺材。伊朗和历史例子摆着,复兴旧炮或许就是答案,至少多一层保险。想想看,无人艇越来越低矮,高位机枪难度大,水线炮位正好对口。全球海军该行动了,别等下一个黑海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