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火枪是骑兵的天敌,那为什么二战时还存在骑兵?
火枪是骑兵的天敌?我看恰恰相反,骑兵是火枪的天敌才对。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八里桥之战骑兵吊打火枪
前几天去沈阳故宫参观了一下,里面正好有明清时期的火枪和弓箭,说实话明清的火枪真的太low,明清时期的火枪大部分都是火绳枪,又被称为鸟铳,明朝人范景文撰的《师律》中提到:"后手不用弃把点火,则不摇动,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
这种枪类似于前些年农村打猎的土枪,命中率并非很高,但是攻击范围很广,有点类似我们玩游戏里面的喷子,打鸟的确好用,也不用瞄的特别准,大概那个范围那个鸟会被打烂。
可能明清时候的火绳枪还不如我说的农村这种土枪。
但是清朝的弓绝对不是一般的牛叉,清弓的特点是特别特别大,我看的那把弓立起来好不人高了,拉力并不大,在射程上并不比火枪差多少,杀伤力上可能不如当时的火枪,发射频率上应该是高过高于火枪。
在实际作战中,骑兵能够搭配弓箭,大清能够立国又叫作以骑射得天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相对来说,弓箭的成本比火枪的成本要高很多,从明清时期的军费来看,尽管两者在体制上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是明天在维持火枪和火炮的成本上是十分巨大的。
而在实战当中,往往也是清军吊打明军,从萨尔浒之战开始,一直到松锦大战,明军很少获得胜利,唯一有点优势的就是在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中,明军依托坚固城墙,借助先进的火器打退了清军的进攻。
在野战当中,明军基本没有取得任何一次像样的胜利,尤其是清兵五次迂道山海关以骑兵入关掠夺,明军竟然不敢与之交战。
八里桥之战中,因为火枪的进步,逐步打败了骑兵
在最具代表性的冷热兵器过渡时代,骑射还是完爆火枪的。
很多人说清朝时期不注重火器的研发,致使在近代鸦片战争后被西方远远甩在后面,这是一种愚见,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注重武器研发的政权,没有之一。
当然,没有工业基础支撑下的任何武器探索都是在明清之际引进外来武器基础上的小设计,根本不会有大的突破,所以,清朝时期也很注重“骑射”,清朝皇帝经常领着皇子去猎场打猎,皇子的骑射本领甚至也被看作是继承皇位的加分项。
然而在,1860年的八里桥之战中,则是东亚骑兵与火枪的一次激烈对抗,我们看到的结局是火枪碾压了骑兵,也标志着骑兵退出了历史舞台。
实际上,这次英法联军的火枪跟明清易代时期的火枪发生了很大的技术革新,在八里桥之战中,英法联军使用的是最新发明的线膛步枪,这种枪相对于以前的火枪,在射速和射击距离上有着很大的提升。
在八里桥之战时,清军做的并非是无谓的冲锋,无论在战法和战阵上都远超以前时代的骑兵,只不过当时清军的主帅森格林沁并没有估计到当时火枪的发射密度已经到了这个水平。
在这次战争中,清军也充分意识到先进的火枪已经能够碾压骑兵。
在此后,火枪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机枪的问世,更是对骑兵的屠杀。
二战中骑兵打不过机枪,为何各国还存在骑兵
对于二战时期的骑兵,人们产生了两极分化的理解,一种是认为骑兵是必要存在的,在平原地带骑兵可以冲过步兵防线,对步兵展开屠杀;
一种是认为骑兵一无是处,配备大量骑兵本身就是愚蠢的表现,最愚蠢的并且配备大量骑兵的国家是二战中的波兰,当时波兰拥有大量骑兵,然而却被德军闪电战击败,后来更是有了骑兵砍坦克的虚假历史。
实际上,骑兵在二战中最大的意义并非是冲锋,而是机动性。
这个问题在以前的很多问题中,我都阐述过,以前的交通水平不发达,军队机械化水平更低,根本就没有卡车来运输士兵,在这样的情况下,马作为畜力是很好的工具,能够很大程度上介绍士兵的体力,并且更加快速的到达战场,机动性是很好的。
二战之前,日本曾经提出一个打造150万匹马的饲养计划,在侵华战争中,日本也存在大量的马匹,但是真正用于骑兵的马并不多,主要还是牵引火炮和物资的工具,骑兵最主要的作用也并非冲锋,而是加强部队的机动性。
当然,在少部分的白刃战中骑兵的优势肯定是高于步兵的,问题的关键中,日本人虽然重视白刃战,但是并不喜欢跟中国士兵进行白刃战,明明飞机坦克大炮三位一体的事情,谁跟你俩玩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