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歼廖耀湘兵团:6纵失联两天!黄永胜是掉链子还是兵行险着?
务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穿插至新民以西的半拉子门等地,确保彻底切断廖耀湘兵团通往沈阳的退路。
按原计划,廖耀湘兵团遵照蒋介石的指令,挺进黑山与大虎山,继而又向锦州发起攻势。然而,遭遇梁兴初的第10纵队及增援部队的顽强抵抗,未能突破防线。廖耀湘见黑山与大虎山攻占无望,便调整方向,向东南方向的营口进发,却又遭遇辽南独立第2师及加强炮兵连的阻截。尤其是重炮连的猛烈炮击,令敌军误判我军在营口一线部署了主力,于是廖耀湘决意转向沈阳,意图撤退回老巢。
此时,能否截断廖耀湘兵团东返沈阳的退路,实现对廖兵团的全面包围,关键便在于黄永胜的第六纵队能否按时抵达指定区域并投入战斗。
然而,正当我军形成合围、力求全歼廖耀湘兵团的关键时刻,黄永胜所率的6纵却突然与指挥系统失去了联系。刘亚楼将军屡次派遣参谋人员尝试联络,却始终未能成功。
一夜过去了。
此刻,即便向来沉稳的林彪也显得焦虑不安,频繁向身边的秘书和参谋咨询情况。最终,林彪面露不悦,严肃地说:“黄永胜这究竟是怎么搞得,乱成一锅粥了!怎么毫无消息?若是廖耀湘就此逃脱,必定要对他进行严厉处分。”
向来性子烈的刘亚楼怒火中烧,语气愈发严厉:“若让敌人逃脱,我定要枪毙黄永胜!”
直至26日的破晓时分,黄永胜终于传来了捷报,宣布第六纵队已如期抵达预定阵地。
起初,6纵部队于24日夜间接到指令后,黄永胜立刻指挥部队南征。为了提升行军效率,他下令部队丢弃背包与干粮袋,仅携带枪械与弹药,全速前进。连续30多个小时未曾休息,未曾进食,甚至无暇顾及通过电台向东野总部发送报告。
历经一日两夜的紧张急行军,6纵部队跨越了两百余里,于26日凌晨4时神出鬼没地插入黑山与大虎山以东的姚家窝棚与厉家窝棚区域,成功封锁了战役决战阶段的最后合围缺口。在此关键时刻,黄永胜率领的6纵部队尽管曾短暂失联两天,却凭借着非凡的勇气与智慧,奇迹般地完成了野战司令部交付的艰巨使命。战事结束后,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三位领导并未对6纵的短暂失联予以责难,反而一致认为黄永胜的决策精准无误,并在围剿廖耀湘兵团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黄永胜此次率领第六纵队的飞兵疾渡,引人瞩目。失联两日之久的黄永胜并非在关键时刻失守,反而展现了令人称奇的一面。这一举动凸显了黄永胜独特的几项指挥特性和风格:
首先,即便身处主战场之外,其对于战场全局的把握与意识却极为敏锐。当锦州战役的战鼓擂响,黄永胜所率领的6纵承担起牵制沈阳方向的重任。在锦州成功攻克之后,战略决策转向诱歼廖耀湘兵团,此时黄永胜的6纵却身处彰武,与廖耀湘兵团相隔逾二百里。然而,黄永胜对战场全局的洞察力极为敏锐。他深刻理解辽西会战的战略意义,并深知自己负责的合围封闭口能否按时完成,对整个会战的成败至关重要。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黄永胜在接到命令的瞬间,便将全局利益置于首位,毫不犹豫地指挥部队飞驰疾进,确保按时抵达指定位置,完成了合围封闭口的任务。
其次,尽管实现机动部署存在一定难度,然而我们抢夺战机的意识极为强烈。黄永胜深知,在大兵团作战中,战机的捕捉尤为艰难,一旦出现,若不及时把握,便会稍纵即逝。一方面,必须把握战机,防止敌人退守沈阳;另一方面,200多里的路程充满了重重困难。因此,在飞兵激渡的全过程中,黄永胜未曾有丝毫懈怠,甚至为了轻装疾进,毅然决然地抛弃了背包、干粮袋等一切不必要的负担。作出这样的决策,需要极大的担当与勇气。而部队在30多个小时未曾休息、未曾进食的情况下,依然一鼓作气,准时抵达指定位置,这充分彰显了黄永胜捕捉战机的强烈意识,以及指挥部队按时到位的坚定决心。尽管众多战士疲惫至极,甚至有人累得吐血,但正是凭借这宝贵的战机,赢得了封闭合围口的关键时刻。
第三点,尽管面临以小搏大的紧张局势,但我方阻敌退逃的决心与意识却异常坚定。仅有战机意识仍显不足,更需临危不惧、果敢精准的指挥调度。黄永胜在部队机动到位后,立刻下达指令,令部队边展开阵势,边投入激烈的战斗。他特别强调,先头部队必须迅速夺取大桥等关键阵地,迅速构建防御工事,迅速搜集敌情,迅速汇报战况,并迅速与赶到的万毅率领的第5纵队建立联络。面对廖耀湘所率的重兵集团,加之敌军长途奔袭,仓促应战的难度极为巨大,以少敌多的情况尤为艰难。任何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功败垂成。回顾全局,黄永胜的指挥决策显得极为及时、果断且准确,为全歼廖耀湘兵团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