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建筑设计替代不了商业设计?
在商业地产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开发商往往过于关注建筑的视觉效果,认为只要建筑外观足够吸引人,商业项目就一定能成功。然而,这种思维恰恰忽略了一个核心问题:商业地产的建筑设计无法替代商业设计。建筑设计的重点在于空间形态、美学表达和工程技术,而商业设计的核心在于业态规划、动线组织、消费体验和商业逻辑。如果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最终可能导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局面——建筑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实际运营却举步维艰,商户难以存活,消费者不愿停留。
建筑设计的局限性:
它解决的是“壳”,而非“魂”
建筑设计在商业地产中的作用是塑造物理空间,包括建筑形态、立面风格、空间尺度、结构布局等。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可以打造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商业综合体,比如流线型的玻璃幕墙、挑高的中庭、独特的造型,但这些仅仅是商业成功的“壳”,而非“魂”。
商业的“魂”在于如何让消费者愿意来、愿意逛、愿意消费,并且能持续复购。这涉及业态组合、品牌落位、动线规划、场景营造、运营策略等一系列商业设计的内容。如果建筑设计不考虑商业逻辑,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
空间好看但不好用:某些商业项目为了追求建筑的艺术性,设计了大量异形空间,导致店铺进深不合理、柱网密集、展示面不足,商户入驻后发现根本无法有效经营。
动线混乱,消费者迷失:建筑设计可能更关注空间的美学效果,而忽略了消费者在商业体内的行走习惯。例如,中庭设计得过于复杂,消费者找不到目标店铺;或者动线过长,导致后半部分商铺无人问津。
缺乏商业氛围:有些建筑外观极具未来感,但内部空间冰冷、缺乏互动性和社交性,消费者进入后感觉不到商业的活力,自然不愿久留。
商业设计决定长期价值,
建筑设计只是短期噱头
许多商业项目在初期依靠独特的建筑设计吸引眼球,甚至成为“网红打卡地”,但热度一过,客流迅速下滑。这是因为建筑设计带来的流量往往是“一次性”的,而商业设计才能创造“可持续”的消费场景。
例如,某些商业体为了追求外观的独特性,采用了大量异形空间,导致商铺利用率低、租金收益下降;或者为了追求“艺术感”,牺牲了商业所需的实用性和便利性,最终让消费者体验不佳。而真正成功的商业项目,如日本的GINZA SIX、泰国的ICONSIAM,或是国内的TX淮海、北京SKP,它们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建筑有多特别,而是因为商业设计精准把握了消费趋势,构建了符合目标客群需求的商业生态。
商业设计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可变性”。商业环境是动态变化的,消费者的偏好、品牌的更迭、市场的竞争都在不断演变。优秀的商业设计会预留调整空间,使得业态能够灵活适应市场变化。而过于固化的建筑设计,可能会限制商业的调整能力,导致项目过早老化。
商业设计的核心:
让空间“活”起来
商业设计的本质是研究“人、货、场”的关系,确保商业空间能够高效运转,并持续吸引消费者。它关注的是:
1、业态规划:让商业有“内容”
商业设计首先要解决“卖什么”的问题。不同的商业项目(如购物中心、社区商业、文旅商业、街区商业)需要不同的业态组合。例如,城市级购物中心可能需要高端零售、餐饮、娱乐、体验业态的合理配比,而社区商业则更注重生活服务、亲子、便利消费。如果业态规划不合理,即使建筑再漂亮,也难以吸引目标客群。
2、品牌落位:让商业有“层次”
商业设计需要研究品牌之间的协同效应。例如,主力店(如超市、影院)通常用于吸引人流,而次主力店和精品店则用于提升消费频次和客单价。如果品牌落位混乱,高端品牌旁边是低端快消品,消费者的体验就会割裂,商业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3、动线设计:让商业有“节奏”
商业动线不仅仅是“怎么走”,更是“怎么逛”。好的商业设计会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走完整个商业体,并在关键节点设置吸引点(如中庭活动、网红打卡点),延长停留时间。而单纯依赖建筑设计的动线,往往只考虑空间美学,忽略商业逻辑,导致冷区热区分布不均,部分商铺沦为“死铺”。
4、场景营造:让商业有“温度”
现代消费者不仅仅是为了购物,更是为了社交、休闲和体验。商业设计需要打造符合目标客群喜好的场景,比如开放式市集、主题街区、互动装置等。如果建筑设计只关注“高大上”而缺乏人性化细节(如休息区不足、儿童设施缺失),消费者很快就会感到疲惫,不愿再来。
为什么很多开发商
仍然重建筑、轻商业?
既然商业设计如此重要,为什么很多开发商仍然更重视建筑设计?飙马商业地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建筑是“看得见”的,商业是“看不见”的。
建筑效果图可以直观展示项目的“颜值”,更容易吸引政府、投资者和媒体的关注。而商业设计是隐性的,需要运营后才能验证其成功与否。因此,很多开发商更愿意把钱花在“面子”上,而非“里子”。
2、建筑设计周期短,商业设计周期长。
建筑设计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而商业设计需要持续调整,甚至要在招商和运营阶段不断优化。许多开发商追求快速回款,不愿意在商业设计上投入太多精力。
3、误以为“好建筑=好商业”。
有些开发商认为,只要请国际知名建筑事务所设计一个地标建筑,商业自然能成功。但实际上,很多国外建筑大师的作品在国内商业项目中“水土不服”,因为他们并不了解中国消费者的习惯,导致设计华而不实。
殊不知,一个成功的商业项目,必定是商业思维主导,建筑设计配合。如果本末倒置,过分追求建筑形态而忽视商业逻辑,最终只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如何避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要打造真正成功的商业项目,必须让建筑设计与商业设计深度融合,飙马商业地产认为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商业先行,建筑配合。
在项目前期,应先明确定位、客群、业态规划,再根据商业需求设计建筑空间。而不是先设计一个漂亮的建筑,再硬塞商业内容进去。
2、要有商业思维。
设计不能只关注造型,而应研究商业逻辑,比如店铺的适用性、动线的合理性、空间的利用率等。可以多参考成功商业项目的设计手法,避免闭门造车。
3、运营思维前置。
商业设计不仅仅是招商阶段的工作,而应从项目初期就考虑未来的运营需求。例如,预留足够的活动场地、优化后勤动线、设计灵活的店铺分割等,以便后期调整。
结语:商业地产的成功,归根结底取决于能否持续吸引消费者。建筑可以成为吸引人的第一要素,但如果商业内容匮乏、体验不佳,消费者很快就会用脚投票。真正的优秀商业项目,一定是建筑设计与商业设计的完美结合——既有高颜值的外表,又有丰富的内涵。如果只重视建筑设计而忽视商业设计,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建筑成了艺术品,商业却成了牺牲品。
【免责声明】本文由飙马商业地产整理编辑,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特色地产诸葛亮-飙马中国,20余年专业、专心、专注为地市县房地产企业转型特色小镇、商业地产&产业地产项目提供全程保姆化菜单式服务:
1、拿地顾问,联合国际国内机器人、科创名校、智慧医院、文化创意、养老产业资源,为特色小镇、特色商业街等特色地产项目战略策划顶层设计;
2、策划设计一体化,携手国家甲级建筑设计院,为房地产企业转型商业地产如综合体、购物中心、商业街、专业市场、社区商业;产业地产如商旅、文创、科创、农创、大健康、运动休闲、养老教育、新经济园区开发,提供定位策划、概念规划、建筑设计方案;
3、租售代理,携20余年千万方地市县菜单服务经验,为商贸物流地产、特色商业街等产业地产&商业地产项目招商销售;
4、项目诊断,为地市县问题项目提供解决之道;
5、全程顾问,以20余年积累的菜单服务经验为项目全程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