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的火药桶,又炸了。刚说好的停火协议,据说只撑了短短两个小时,战火便重新燃起。这让人不禁要问,叙利亚到底怎么了?为何和平如此脆弱?

最近,叙利亚南部苏韦达省的局势格外紧张。德鲁兹武装派别与贝都因部落,这两个长期敌视的群体,内部矛盾深厚,近期再度激化。导火索,是贝都因武装分子在干线公路上非法设卡。

他们不仅勒索,甚至还绑架德鲁兹商人。这种直接的利益冲突和安全威胁,让当地本就脆弱的平衡瞬间打破,冲突一触即发。

大约在7月13日左右,消息传来,叙利亚过渡政府领导人朱拉尼,对苏韦达省的德鲁兹人武装发起了清剿行动。此举本意可能是平息地方混乱,但事态的发展远超预期。

各方虽然迅速达成了一项停火协议,但它的生命力却惊人的短暂。有报道称,协议仅仅维持了两个小时,战斗就再次爆发。局势非但没有好转,反而陷入了更深的混乱。

叙利亚内战自2011年爆发,至今已持续十余年。国内各方势力间积累的矛盾可谓深不见底,政治派别、宗教信仰以及不同部落间的权力、资源、领土争夺,处处都点燃着仇恨的火苗。苏韦达省德鲁兹人与贝都因部落的长期敌视,正是这种深层矛盾的一个缩影。

冲突升级后,叙利亚当局派出了约1200名安全部队前往平息。起初,这些部队确实控制了苏韦达省70%以上的地区,让人们看到了和平的希望。然而,接下来的行动却让外界大跌眼镜。

当局非但没有秉公处理,反而被指责“拉偏架”。他们转而与贝都因部落联手,共同攻击德鲁兹人,实施了枪杀、洗劫、焚烧等一系列暴行。这种明显的偏袒行为,无疑直接加剧了内部矛盾。

叙利亚当局对待少数族群的态度,一直备受争议。今年3月,对阿拉维派平民的镇压,就造成了约1700人丧生。这些历史记录让外界对当局处理内部冲突的能力和公正性,打上了问号。

可以说,叙利亚内部的溃疡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愈合。而当局在处理地方冲突时的不当甚至偏颇行为,反而成为了冲突螺旋上升的核心驱动力,为后续外部干预埋下了伏笔。

叙利亚的局部冲突,很快就引来了地区和国际力量的介入。在苏韦达-瓦尔加公路沿线,多达41个部落组成的阿拉伯联军赫然现身,展开了围攻战斗。他们的介入并非偶然。

阿拉伯联军的考量复杂,既有地缘政治因素,希望能稳定叙利亚局势、减少难民潮,也有宗教和民族情结,意在保护同族的逊尼派等群体。更深层次的目的,则是提升自身在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地区强权以色列也采取了行动。他们发动了空袭,造成了3人死亡、34人受伤的惨痛后果。以色列的军事打击,伴随着强硬的表态。

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公开扬言,以军将采取“强有力军事行动”,彻底清除袭击德鲁兹人的势力,甚至点名威胁朱拉尼。这番话语,无疑加剧了地区的紧张气氛。

以色列此举背后,战略意图清晰可见:他们试图将叙利亚南部“非军事化”,以扩大战略纵深,并进一步强化对戈兰高地的控制。此外,外部军事行动也常被用来转移国内矛盾或增加谈判筹码。

这些外部势力,无论是阿拉伯联军还是以色列,他们的加入都使得叙利亚的局部冲突迅速升级为一场多方博弈。原本复杂的内部问题,在外部力量的干预下,变得更加错综难解。

面对以色列的空袭,国际社会的反应呈现出明显的分化。美西方国家普遍选择保持沉默,没有公开谴责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这与联合国和中国的立场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种沉默,被外界解读为维护与以色列的战略盟友地位。同时,也可能是美西方国家在回避叙利亚局势的复杂性,不愿直接介入。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以色列的行动造成了平民伤亡,美西方国家却试图推动以色列与叙利亚关系正常化。这似乎透露出一种构建中东新战略平衡的意图,但其代价却是叙利亚主权的完整性。

与美西方的态度截然不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出了强烈谴责。他敦促以色列立即停止侵犯叙利亚主权的行动,并强调了维护国际法和国家主权原则的重要性。

中国在此问题上,也展现了其一贯的坚定立场。7月1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明确指出,中方始终尊重叙利亚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谴责以色列的军事打击。

随后,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安理会重申,以色列的行为违反国际法,侵犯了叙利亚的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中国秉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分歧,并积极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眼下的叙利亚,局势依然严峻。冲突的重启,阿拉伯联军的介入,以及国际社会立场的明显分歧,共同构成了当前叙利亚复杂的图景。这种多重压力的螺旋升级,不仅使和平遥不可及,更持续侵蚀着叙利亚的国家主权。

军事手段,在这片饱受战火蹂躏的土地上,已被证明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每一次的武力升级,只会加剧仇恨与冲突,将叙利亚人民推向更深的深渊。外部势力的介入,无论动机如何,都使得原本的内部矛盾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叙利亚的未来,归根结底应由叙利亚人民自主决定。任何外部势力的干预,都将遭到国际社会的反对。这不仅仅是国际法的基本准则,更是实现长久和平的唯一路径。和平与稳定,始终是叙利亚人民以及国际社会共同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