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先16分被逆转!下半场崩溃!5新人出战,中国男篮3缺陷需改进
16分的领先说没就没,这叫什么事?
中国男篮拉练去欧洲,原本想着能出出风头,谁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直接给大家来了个当头棒喝。
你说16分领先,那可不是小数,可下半场崩塌得比泡沫还快。
前脚还在笑,后脚就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篮球迷的心情,比过山车还刺激。
这事儿发生在今年六月初。
中国男篮一行人,带着希望和压力,踏上了欧洲的土地。
最早定下来的,是和西班牙的一个临时拼凑的联队打两场内部教学赛。
说是教学赛,分数都没有公开。
外头人没法知道谁赢谁输,反正也没人放在心上。
再说了,这种“拼盘”队伍,意义真心不大。
后头的突尼斯国家队,原本计划跟中国队来两场真刀真枪的较量。
结果,签证没批下来,人家压根没到得了西班牙。
临时取消,这也没辙。
到头来,唯一正儿八经的比赛对象就剩了荷兰男篮。
大家都盯着这两场,指望能看出点名堂。
第一场跟荷兰队打,是公开赛。
体育馆人挤人,气氛热到爆。
中国队打得还像那么回事,赢了8分,84比76。
余嘉豪、胡明轩、王俊杰都进了两位数,场面一度很有信心。
可人心底里总在嘀咕:这是荷兰放水,还是咱们藏了底牌?
第二场,内部教学赛,不让外人进。
教练临场调阵,想咋换人就咋换。
首发阵容没动,还是赵睿、胡明轩、朱俊龙、赵嘉义、胡金秋。
中国队上半场像打了鸡血,一下就领先16分,52比36。
到这时候,很多人都觉得稳了,这比赛不是十拿九稳了吗?
结果,下半场,剧情急转直下。
第三节,荷兰队突然发飙,单节打了25比13。
中国队的优势眼看着就被蚕食完了。
第四节,剩下5秒,落后2分。
王俊杰篮下来了一下,本来是追平的命,可惜没进。
最终78比80输了。
16分的领先,就像水里捞月,白忙活。
问题来了,郭士强教练这波操作,把第一场没上场的5个新人全扔进去了。
这五个,刘金雨、雷蒙、刘礼嘉、徐昕、李祥波,个个都是新鲜面孔。
你说锻炼新人重要不重要?
重要。
可这么一来,比赛节奏被打乱,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输了球,现场不少人心里堵得慌。
有人说,教学赛不看胜负,主要练兵。
这话没错。
但问题是,这场面,锻炼是锻炼了,信心倒是可能被打击了。
大家心里不舒服。
老一辈的球迷看着都想摇头,这不典型的“又菜又爱玩”吗?
其实,五个新人的表现也不能说一无是处。
他们上场,紧张是一定的。
毕竟第一次对抗欧洲强队,不怯场才怪。
可篮球场上没时间让你慢慢适应,节奏慢半拍,对方早就咬上来了。
有人调侃,这就像刚学会骑自行车就拉去参加环法大赛,胆子大,也得有真本事撑着。
还有人吐槽,最近几年中国男篮总是青黄不接,老的拼了命顶着,年轻的还没能接班。
教练组也头疼,想用新人吧,怕出岔子;用老人吧,怕被说不思进取。
这局面,真是进退两难啊。
说到第三节崩盘,这可不是偶然。
谁都知道中国男篮打顺风球还行,一旦被对方追上,立马就慌了。
球迷评论像“神预言”:“中国队就像小孩,吃糖吃得正美,突然没糖了,立马没主意。”第三节被对手一波带走,球场上没人能站出来稳定军心,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大家都觉得,16分的领先不是光靠手顺,更多是对方一开始没摸清路数;可真较起真来,中国队后劲明显不够。
体能一掉,防守、进攻、配合都乱了套。
关键时刻,谁都想当英雄,结果没人真能挺身而出。
现场观众都看懵了,这到底是技术问题还是心理问题?
其实,不少专家私下说,这不是一天两天的病。
后劲不足,心态崩盘,老问题反复出现。
还有人说,年轻球员体力差一点,缺点经验,关键时刻掉链子。
对手一变阵,中国队跟不上,场面就失控了。
再说说这三大短板,大前锋位置上一看就是软肋。
赵嘉义身高差点意思,力量又吃亏。
王俊杰身高有了,可比赛经验就像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孩,摇摇晃晃不稳当。
四号位这块,真没啥拿得出手的。
三号位,小前锋,也不让人省心。
朱俊龙、雷蒙、刘金雨这仨,在国内打还行,可国际比赛一碰硬茬就露怯。
没有当年丁彦雨航那种突破硬刚的气势。
国际比赛讲究硬碰硬,没有“带头大哥”,光靠团队力量是撑不住的。
最糟糕的是归化球员这事。
亚洲杯上,别的国家早都弄了归化球员,整体实力噌噌涨。
中国男篮这边,关键的内线周琦、锋线张镇麟、曾凡博,全都带伤。
能不能赶上亚洲杯,现在还说不准。
教练组只能再调人进来,阵容还得再磨合。
时间就剩20天,怎么补短板,谁有底?
有的网友说得挺到位:“中国男篮就像加满油的老爷车,油门踩到底还是跑不快。亚洲其他队升级换代都跑在前面,我们还在修补漏洞。”球员也坦率:“缺拼劲不是,缺那种能扭转局势的当家球员。”
说到底,有人认为锻炼新人是对的,输了教学赛无所谓,但也有人觉得场上老毛病不改,将来大赛还得吃亏。
你说练新人,真练出来了吗?
反倒是原本的短板再一次暴露。
网友一边说着“现在输无所谓”,一边又感叹“关键时刻怎么还是掉链子”。
有教练员说,练新人和出成绩其实并不矛盾。
主要得看教练组有没有长远规划,别今天试这套,明天又换那套。
归化球员带来的冲击,中国男篮要是还不加快提升,后头的路只会更难走。
你说,这么多年,也不是没人提醒。
可问题总是反反复复。
场面上能看出点希望,结果一到关键时刻,老问题又冒头。
到底是心理素质不行,还是训练方法死板?
球迷都看迷糊了。
论坛里,网友吵得不可开交。
支持锻炼新人的喊着“现在输点无所谓”,反对的直接怼:“每年都这么说,问题还是那几个,你不着急我都替你着急。”
有的还说,这回拉练就像给自己照了个镜子,什么问题都清清楚楚。
可回国以后,真能改吗?
还是说又是一阵风,过几天就忘了?
到头来,输赢其实不是最扎心的。
真正让人糟心的是,看不到改变的信号。
不是喊一嗓子就能解决的事。
说穿了,谁不希望中国男篮来一波真正的大变样?
问题是,这变样,是光靠锻炼新人就能成的吗?
有网友直接说:“每次关键时刻,总让球迷揪心。不是练新人不对,而是短板补不上,啥都白搭!”你觉得呢?
难道中国男篮就得一直靠年轻人碰运气,关键时刻还要指望老将出马?
亚洲杯快到了,是还继续锻炼新人,还是该用最稳妥的阵容?
真的没人能给个准信吗?
各位,你觉得中国男篮这样练下去,到底是对是错?
“痛并快乐着”这种说法,能当饭吃吗?
亚洲杯上要是真又翻车,谁还信“锻炼无价”?
你心里有答案吗?
留言说说,别只在心里生闷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