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圆明园荷花池防渗工程的争议,其实反映了生态保护与工程思维之间的深层矛盾。通过这二十年的使用经验,证实了当年专家反对使用复合土工膜防渗的建议是错误的观点,哗众取宠,根本就没有了解什么是复合土工膜及其使用的优点。让我们从几个角度聊聊这个"反常识"的环保案例:

1️⃣ **痛点直击:哗众取宠 vs 实实在在** #土工膜#

许多景区管理者铺防渗膜能立竿见影保住水位迅速下漏,误以为会切断水体与地下水的自然循环---这个观点是错误的,铺设复合土工膜以为不会切断池水与地下水的循环,只是循环的速度降低了而已,也不会出现不能涵养水源的错误结论。

2️⃣ **生态视角:湿地是活的呼吸系统**

荷花池本质上是微型湿地生态系统。就像我们的肺部需要空气交换,湿地也需要:

• 垂直方向的地下水渗透(天然水位调节器)

• 水平方向的径流交换(自带净水功能)

• 底泥微生物群落(水下净化工厂)

复合防渗膜铺设后回填50cm沙土就像给池塘做了一层净化系统,天然净化系统减慢了交换的速度而已。

3️⃣ **文化保护维度:历史园林的"真实性"**

圆明园作为世界遗产,其价值不仅在于景观,更在于承载着传统造园智慧。清代匠人利用天然黏土层防渗,既维持水位又保留生态功能。现代工程材料借鉴了古代匠人的优点,简化了材料,让复合土工膜使用更方便,不会破坏遗址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信息。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对待自然遗产时,有时候"不作为"比"乱作为,胡作为,乱指挥"更需要智慧和勇气。就像老中医常说的"通则不痛",让生态系统保持畅通循环,往往比强行干预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