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太平洋海域的军事态势正在经历显著变化,传统的海上力量格局面临新的情况。

一场由中国空军航空兵某旅组织的远洋实兵对抗演练,通过央视专题片首次完整公开。这次演练展现了一套整合了卫星、无人机和导弹的打击链条,已形成实际作战能力。这不只是单项武器装备的提升,更代表着未来海战模式的适应和调整。

卫星受限,无人机接棒

演练的场景设定是,无人机部队正在进行日常训练,突然接到转入实战的命令。

任务开始时,高知卫星发现了海上一个疑似目标,并确定了它的大致位置。然而,卫星在固定轨道运行,无法长时间连续跟踪目标,只能提供一个目标可能出现的区域。

这就提出了一个挑战:在模糊的范围内,如何精确搜索、锁定、识别目标性质,并引导打击力量消灭目标。这些关键步骤,需要无人机部队自主完成。

于是,正在训练中的无侦-7和无侦-10两型大型无人机,接到命令立即前出。它们肩负起搜索和引导的重任,即便这两型无人机原本的任务并非战时前沿侦察,也必须迅速投入。

侦察双翼,各展所长

让无侦-7和无侦-10两型无人机同时执行任务,是经过周密部署的组合。两种无人机都具备广域搜索能力,但它们的机载设备配置有所不同,形成功能上的互补。

无侦-10主要依靠电子侦察设备展开工作。它不通过图像“看”,而是利用极为敏感的射频接收阵列,在远距离截获微弱的电磁信号残影。根据这些信号,它能快速推断信号类型,并初步锁定目标的大致区域。

很快,无侦-10通过无线电信号侦察,进一步缩小了目标的活动海域范围。地面情报组同时结合天基遥感卫星的实时数据,对疑似目标点进行分析,排除了环境干扰,形成了初步的目标判定。

然而,目标很快进入了无线电静默状态,无侦-10只短暂接收到可疑信号。它迅速改变策略,改用合成孔径雷达与光电探测设备对海面目标进行初步筛查,最终找到了目标舰船。

随后,无侦-7前出执行查证任务。为了准确识别目标,它需要抵近侦察,其长航时和广域搜索能力此时发挥了作用。无侦-7凭借自身能力,穿过数百米厚的云层,透过云隙精确捕捉目标影像。它将定位误差缩小到厘米级,最终完成了目标性质的判断和锁定任务。

无侦-10是中国在翼龙10察打一体无人机基础上开发的新型侦察机,于2022年珠海航展首次亮相,并在2024年5月首次出现在东海防空识别区。它全长9.95米,翼展17.8米,最大起飞重量3.2吨,飞行高度约1.5万米。

无侦-10具备优异的隐身性能,其机身横截面设计为菱形,配备V型垂尾和S型进气道。它还采用了隐形尾喷口和锯齿形舱门,机体广泛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这些设计使得其正面雷达反射截面积降至0.1平方米以下,对于翼展达17.8米的无人机来说,这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指标。

无侦-10还拥有强大的电子战能力。它能在400公里外侦听,并在200公里外有效压制敌方雷达。该机可根据任务需求,模块化装备合成孔径雷达、光电探测系统等多种载荷。

无侦-7是一种高空长航时无人侦察机,于2021年11月全面投入实战化训练。它采用了独特的“Φ”型连接翼设计,这种连接翼布局是首次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范例。

无侦-7机长14.33米,翼展24.86米,最大起飞重量达到16吨。它能连续飞行10小时以上,最大航程7000公里,升限高达20000米。该机可搭载高清相机、热像仪、合成孔径雷达等多种侦察设备,其中合成孔径雷达在聚束模式下分辨率可达0.5米。

无侦-7的高升限在抵近侦察时提供了优势。其20000米的高度,已超过大部分现役战斗机的拦截上限,例如日本F-15J的实用升限约18000米,F-18E/F舰载机升限约15000米。这使得无侦-7在执行任务时,面临的空中威胁相对较小。此外,无侦-7的两个翼下挂架可携带数据链终端和卫星通讯设备,确保侦察到的情报能及时传回。

精准打击,链条闭环

无侦-7完成目标锁定后,立即上传了目标指示信息,坐标数据实时回传给岸基导弹部队。导弹部队迅速装定射击诸元,准备发射。

一枚东风10A反舰巡航导弹随后呼啸升空,对目标实施了远程打击。这次演练清晰展现了中国军队远洋反舰作战的基本流程:从卫星提供大致信息,到无人机平台进行精确探测,最终由火力平台完成打击。

在整个杀伤链中,还融入了“分选识别系统”来发现目标。这个系统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融合了上万份战场数据和历史经验,能帮助卫星在数百万个像素中自动识别异常像素点,提高了目标识别的效率。

整个发现、识别、确认到打击的链路,都在体系化指挥和信息系统支持下实现了自动化闭环。人工智能深度参与了决策和识别过程,显著提升了作战节奏和信息处理密度。

东风10A反舰巡航导弹在此次演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该导弹的射程预计将超过鹰击18和AGM-158C,可能超过1000公里,具备远距离反舰能力。

能力增强,态势调整

此次演练及其公开,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今年7月28日,中国国防部在例行记者会上提到了“亚太地区海上力量新变化”,而央视专题片随后完整披露了中国远洋反航母打击链条,进一步凸显了这种变化。

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的最新报告指出,今年7月中国在西太平洋区域的远程侦察与精确打击能力指数同比增长28%。该中心分析师认为,全球海军力量分布的平衡正在发生改变。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最新季报也曾警告说,“未来西太平洋的制海权,不在于舰炮和鱼雷,而在于信息链路的完整与否。”中国的实践显示出对信息链路完整性的重视。

英国詹氏防务周刊在一篇头条分析中,详细剖析了无侦-7和无侦-10的最新技术参数,并评价中国的无人远洋情报能力为“全球无人机家族最强侦察链”,高度认可其技术水平。

美国智库RAND公司报告指出,今年中国空军对西太平洋的远洋打击覆盖面已扩大至全域。报告认为,美军在“关岛-第二岛链”的纵深基地首次被纳入高风险打击半径,这表明了区域威胁范围的扩大。

美国海军分析中心最新报告显示,今年7月底,中国空军航空兵某旅无人机远洋实兵演练的成功率达到98%。报告指出,演练数据显示“不间断、全时段、多层感知”已成为新的常态。

这种“卫星-无人机-导弹”的体系,并非简单武器的叠加,而是一个完整的信息链和作战链。它强调“无人、无声、无形”的作战方式。在卫星、无人机、导弹、人工智能的协同下,即使敌方目标处于完全静默状态,也难以逃脱中国军队多源传感器的复合锁定。

演练显示,中国侦察-打击体系的响应时间已缩短至6分钟以内,这与亚太地区同类作战体系相比,响应速度更快。澳大利亚国防部在8月初发布的最新海空联合演训数据中,也确认了这一响应时间。

除了此次演练中展示的无人机和巡航导弹,中国无人机家族还包括高新系列特种机以及各类新型远程预警与电子对抗平台。在末端打击环节,除了巡航导弹,还有东风-21D、东风-26等反舰弹道导弹,以及鹰击-21、鹰击-20等高超音速导弹,以及新型潜射反舰导弹。这些共同构建了多层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体系。

在实际操作中,美国“里根”号航母编队数次尝试规避中国无人机锁定,但仍被精确跟踪,这说明了传统规避手段面临的挑战。这种演练不仅检验了无人机部队的训练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更要求远程反舰打击体系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好充分准备,以确保战时接近中国大陆2000公里以内的舰艇无法返回。

笔者以为

当下西太平洋海域的力量态势正在经历深层变化,它不再仅仅由大型舰艇和传统武器决定。中国军队展示的“卫星侦察、无人机精确锁定、导弹远程打击”的作战链条,正在明确地揭示未来海上冲突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信息的高度融合、智能决策的快速响应以及多平台之间的紧密配合。它体现了中国在区域拒止和战略威慑方面能力的提升,也向外界表明,任何海上力量在此区域的战略行动,都必须考虑到这种综合性、高效率的打击能力。这种变化,正在重新定义海上对抗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