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没想到,巴西卢拉竟获中国力挺,反手一刀戳中痛处,美国大怒!
最近,一场关于全球影响力和经济主权的较量在国际舞台上展开。美国决定对巴西商品施加重税,意图通过经济手段干预他国国内事务,这具体指向了巴西前总统博索纳罗的政治处境。然而,这种施压非但没有奏效,反而引发了南美洲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动,并暴露出传统霸权策略的局限性。巴西方面不仅拒绝退让,甚至以果断行动回击了外部干预,而远方的东方力量,早已悄然建立起坚实的战略支撑,成为巴西应对外部压力的重要后盾。
关税背后有文章
近期,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决定对来自巴西的商品加征关税。这项命令规定,将对巴西输美商品加征额外40%的关税,使整体税率高达50%。这个新关税政策在8月6日正式生效。
受影响的巴西商品主要集中在农产品领域,包括咖啡、牛肉和水果等。这些品类对巴西的对美出口至关重要。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近一半的商品,比如飞机和化肥,被列入了豁免清单。
这一系列操作,其经济属性背后深藏着强烈的政治意图。美国财政部长甚至公开表态,要求巴西司法系统“停止政治迫害”。这番话直接传递了明确的信号:美国要求巴西释放或宽恕相关人员。
此外,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也采取了实际行动,撤销了负责审理博索纳罗案件主审法官的签证。这些举动清晰表明,美国的关税施压并非单纯的贸易摩擦,而是为了给博索纳罗提供政治上的支援。
特朗普政府改变了策略,选择“先易后难”的方式。在与欧盟27国、英国、日本、韩国等主要贸易伙伴达成贸易协议之后,他们将目标转向了巴西和印度这类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国家。
为了制造施压的合理性,特朗普政府开始大肆渲染巴西从俄罗斯采购石油的问题。尽管美国及西方国家已经对俄罗斯实施了严厉制裁,巴西并未加入制裁行列。美国对此公开发出威胁,明确表示如果巴西不减少或停止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美国将对其商品加征巨额关税,最高比例可能达到50%。
对美贸易对巴西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美国是巴西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24年数据显示,美国市场占据了巴西制造业出口份额的78.2%。巴西作为一个经济体量达到两万多亿美元的南美第一强国,如果其财富被美国收割,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美国自身的经济和财政困境。
巴西全国工业联合会7月16日发布报告指出,美国此举将导致巴西国内生产总值下降0.16%。这表明,美国对巴西加征关税确实会对巴西经济造成实质性冲击,并可能使其处境变得艰难。
卢拉不再留情面
面对美国的强硬姿态,巴西总统卢拉表现出坚决的抵抗。他没有按照美方预设的路线图行事,不仅没有释放被限制的人员,反而采取了更进一步的控制措施,加强了对博索纳罗的限制。
8月4日,巴西最高法院决定升级对博索纳罗的管控。新措施包括对其实施软禁,没收其所有电子设备,并切断他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即便家人要探望,也必须在律师的陪同下进行。
这一系列行动彻底清除了博索纳罗在网络上残存的影响力,也切断了他与支持者进行沟通的途径。特朗普原以为巴西会选择退让,结果卢拉却选择迎难而上。这不是一次盲目的硬碰硬,而是卢拉有备而来的精准反击。
这不仅是司法系统对博索纳罗罪行的确认,更是卢拉政府向美国发出的明确信号,划定了外部干预的红线。卢拉选择升级制裁的时间点也颇为巧妙。尽管博索纳罗司法罪名成立且多次违反禁令,但在8月3日,他的支持者仍发起大规模示威。
卢拉此刻强化制裁,一方面借助司法正当性平息了反对声浪,另一方面则以“反外国干预”为旗帜凝聚了国内民意。最新民意调查显示,卢拉的支持率已经突破50%,达到十个月来的最高点。
在7月9日,即特朗普宣布拟于8月1日对巴西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后,卢拉明确表态:若美方坚持加税,巴西也将依据今年4月通过的《经济对等法案》,采取“以牙还牙”的对等反制措施。巴西总统首席特别顾问塞尔索·阿莫林在8月2日也表示,巴西坚决反对因贸易伙伴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而对其实施单方面经济制裁。
东方静默的布局
就在美方宣布关税措施的同时,中国方面也采取了行动。这些行动并非直接的“救援”,而是长期战略布局的成果,它们无声无息,却力量深远,为巴西提供了坚实的缓冲。
今年上半年,中国从巴西进口的稀土数量暴涨了200%。这一增长使得中国市场占据了巴西稀土出口总量的70%。同时,中国持续扩大了对巴西大豆、牛肉等关键农产品的采购规模。
这些原本计划销往美国但现在因高关税受阻的货物,通过中国市场找到了稳定的亚洲销路。卢拉政府的官员们清楚地看到,这并非临时性的救急措施,而是两国多年来深化战略协作的成果。当美国试图切断供应链时,东方市场早已张开了一张稳定的采购网。
贸易关系之外,中国与巴西的合作也延伸到了其他领域。卢拉政府正全力推动金砖国家内部的本币结算体系。这意味着未来巴西的对外贸易将不再受制于美元,也不必再担心美联储加息节奏的影响。
此外,中巴两国在绿色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深度合作,也为巴西在经济主权博弈中增加了底气。这些多层次的伙伴关系,显著增强了巴西抵抗外部压力的能力。
这些幕后布局没有大张旗鼓的公开宣示,但每一步都精准而有力。特朗普试图利用贸易手段施压,而卢拉则以战略性的行动应对。这种交锋方式,显现出国际关系的微妙变化。
市场对美国加征关税的反应并未出现预期的恐慌。虽然高关税确实对部分巴西出口商造成了冲击,但广泛的豁免清单和多元化的市场策略,有效缓解了整体影响。
巴西雷亚尔的汇率没有出现恐慌性下跌。巴西农业协会也公开发表声明,表示他们有能力灵活调整出口流向。这些都证实了巴西经济在面对外部压力时的韧性。
南美格局已转向
特朗普为何如此急切地动用博索纳罗这张牌?他清楚博索纳罗在南美仍有号召力。这位曾被称为“拉美特朗普”的前总统,是特朗普在西半球右翼联盟中的关键人物。为了在2026年大选前稳定右翼阵营,博索纳罗不能出现意外。
为此,特朗普动用了关税武器,甚至让国务卿鲁比奥撤销了博索纳罗主审法官的签证,并扬言要制裁巴西的司法人员。他认为这一连串的组合拳打下来,只要卢拉政府稍有犹豫,就可能难以承受压力。
然而,卢拉的选择却截然不同。他不仅没有放人,反而采取了更强硬的措施。这不仅是对博索纳罗的进一步定罪,更是为美国干预巴西内政划定界限。卢拉选择升级制裁的时机也很巧妙。
当时博索纳罗的司法罪名已坐实,且他多次违反禁令,但8月3日其支持者仍发起大规模示威。卢拉选择此时升级制裁,既能借司法程序的正当性压制反对声浪,又能以“反外国干预”的旗帜凝聚民意。最新民调显示,卢拉的支持率已突破50%,达到十个月来的最高点。
这场关税风波,更清晰地揭示了一个事实:南美洲已经不再是美国能够完全掌控的“后院”了。巴西所展现的强硬姿态,正在该地区产生示范效应。
例如,阿根廷正在加速其加入金砖机制的进程,寻求更广泛的国际合作。智利也开始重新审视与美军的技术合作条款,这表明它们正在重新评估与美国的传统关系。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主要依靠经济杠杆和安全承诺,牢牢掌握着拉丁美洲的话语权。这种影响力曾被认为是不可动摇的。
然而,如今仅凭关税和制裁,已经无法有效压制南美洲国家寻求自主的意愿。这些国家正积极探索更多元化的伙伴关系,开始重新定义“主权”一词的含义。
卢拉这一次的处理方式,正好为这些国家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面对来自大国的压力,不妥协、不退让,反而能够赢得更多的国际尊重。这展现了新的国际关系准则。
笔者以为
特朗普原本希望通过加征关税来打击巴西,迫使卢拉政府屈服,同时为他自己的竞选争取更多优势。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策略反倒成了一把双刃剑,最终反噬了自身。
一方面,巴西并未像美国预期那样被击垮。相反,它借此机会强化了“去美元化”的经济战略,并将更多的农产品转向了亚洲市场,找到了新的出口渠道。
另一方面,美国在拉丁美洲地区的信誉再次受到削弱。其宣称的“贸易公平”牌,被普遍认为是“政治打击”的工具,这让美国的公信力面临挑战。
市场对此作出的反应,也彻底戳破了白宫的幻想。尽管高关税确实对部分巴西出口商造成了冲击,但由于豁免清单的存在以及多元市场的缓冲作用,整体影响得到了有效缓解。
巴西雷亚尔的汇率没有出现恐慌性的下跌,巴西农业协会也公开发表声明,表示他们有能力灵活调整产品的出口流向。这些都表明,巴西并未被特朗普的“重拳”所击倒。
特朗普本想通过一记重拳解决问题,结果却让巴西变得更加警觉,也让更多的国家看清了局势。卢拉在这场较量中,展现了足够的强硬与沉稳,直接用行动回应了白宫的施压。
软禁博索纳罗,并非仅仅为了立威,而是彻底切断了特朗普在南美洲可能施加影响力的最后一条神经。这一步,正好击中了特朗普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南美洲不再是听话的“后院”,中国在旁边稳稳地接住了因美国打压而受影响的经济流向,金砖国家借势崛起,而美元的霸权和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基础正在一块块松动。
这场国际博弈远未结束,但从现在起,其发展的节奏已经明显由新的力量所掌控。特朗普试图用关税压制他国主权,却反被主权国家所展现出的坚韧和自主性所压制。卢拉的这一记反击,不仅是打给博索纳罗的,更是打给所有试图干涉巴西内部事务的力量。这一下,确实是打中了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