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官方勒本土药企降价300%,拨乱全球医药股价,中国等着看好戏
特朗普再度将矛头指向医药行业。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近日其向辉瑞、强生、诺和诺德等17 家美国药企发出最后通牒:要么在未来两个月内全面大幅下调价格,要么就得等着他“采取一切可能手段”。会议相关邮件一经发出,多家头部企业股价应声大跌。这背后究竟又是在打什么算盘?
一、降价施压背后的政道算计
会议记录显示,美官方直斥当前药价“高得离谱,不可接受”,是对人民的掠夺,要求企业短时间内提供降价时间和措施表。有业内人事分析称,这样的政策与先行政道盘算和经济困境密切相关。
截至2025 年,美国处方药净支出已攀升至 4870 亿美元,均价是其他发达国家的3.44 倍。特朗普将药价虚高问题包装成跨国企业盘剥民众的道德批判,在社交平台发起“#美国不做冤大头”话题,很快引发舆论。
但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犀利指出:此举既能转嫁通胀焦虑,又能夯实蓝领选民基本盘,这类政策很可能只是一场川普为2028年潜在竞选铺路。
《华尔街日报》分析称,这一政策很大程度忽视了原研背后的高额投入。高价是对创新药数十年研发、百亿美金投入和极低成功率的必要补偿。比如的辉瑞“小蓝片” 上市初的定价中,有一大部分是在为其前期失败的数十个失败案例买单。
而美拥有全球59% 的创新研发管线,若按特朗普的要求 “即刻降价”,等于让企业用亏损补贴创新,最终只会导致没人敢投研发,老美药企陷入泥潭。美药研制协会发言人Alex Schriver表示,这样的政策会让美国从“创新引领者” 沦为 “技术追随者”,最终还是损害患者和工人的利益。
二、创新突围:科研投入后的市场答卷
特朗普脑子发热的时候似乎忘了,破解高价不在一刀切的行政命令,而在科技革新的持续投入。如辉瑞小蓝片的现实困境,正是因为研发专利保护的过期,被仿制药大量的仿制冲击,使其美国市场价格十年间下降60%,毛利率压缩至不足 50%。
随之而来的是研发投入的断崖式下滑,该生产线的年度研发费用从1.2 亿美元降至 0.3 亿美元,仅为仿制药研发投入的 1/3。有限的资金仅能维持基础生产,难以支撑分子结构优化、副作用降低等创新迭代,导致临床有效率下滑,市场份额被蚕食。
而另一方面,市场永远在奖励创新者,当传统产品因投入不足停滞时,新的科技正凭借创新突破占领市场。旺山旺水的昂伟达以十年研发周期,数十亿研发投入,剑指港股上市,预计在2025年抢占15%-20%(约13-18亿元)的ED市场份额。
日本科学家研发的专利技术——“御力维”也走出差异化路径,秉持“去药化”研发理念,其专利成分Act-Mito™能精准激活人体“能量工厂” 线粒体,结合小花山奈、喜来芝等温和成分,实现对功能障碍的正向干预,同时具备日常养护与即时效能的双重特性。
同时《Science》等国际顶刊认证,志愿者在御力维核心成分干预4周后,睾酮水平平均提升了38%、主观满意度提升176%。如今,前述“御力维”也已与京东健康等达成战略合作,快速铺开市场。市场不乏“体感更温和、比小蓝更靠谱”等反馈。
这些创新科技恰恰证明:研发投入萎缩比高价更致命。若美国执意依赖行政降价而非推动本土创新,这类高性价比的进口创新科技将持续冲击市场,最终瓦解美国医药产业的创新根基,其后果比高价可怕百倍。
三、要低价,先创新
而中国近年构建的全链条政策体系,正成为本土药企应对外部风暴的关键缓冲带。面对特朗普降价令引发的全球价格战,中国以系统性政策构筑防波堤。诸如集采豁免条款则为创新药守住利润底线。
政策韧性的深层考验在于平衡之道。当前制度本质是“以市场换时间”:通过本土价格保护为企业争取技术积累期。但若美国政策引发多国仿效,中国价格机制可能遭受国际压力冲击;过度保护也可能滋生“温室创新”,削弱企业国际竞争力。
中国医药产业正站在关键转折点——政策工具箱已打开缓冲通道,但唯有在保护期内培育出真正的全球竞争力,才能避免在全球化药价博弈中陷入被动。这场突围不仅是政策智慧的试金石,更是产业进化决心的试炼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