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八大上,毛主席和少奇同志得票最高,第三位是谁?并非周总理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会议按照程序进行投票,选出新一届中央委员。计票结果出来后,毛主席和刘少奇同志的得票数排在前两位,这并不意外,两位领导人的职务、贡献和实际地位摆在那,得票高完全是众望所归。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得票第三的人可爆了个大冷门,既不是周总理、陈云或者小平同志,也不是十大开国元帅里的任何一位,这人到底是谁?
说起当年中央委员选举,选票数位居第三的是我党老一辈革命家林伯渠同志。大家对林伯渠与董必武这两位名字并不陌生,但或许有朋友说不出林老的具体贡献。林老在1921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入党时间比绝大多数参与八大的开国元勋都要早。八大上林伯渠能获得如此高的票数,足以彰显他在近现代革命史上的关键地位。
林伯渠生于1886年3月,论年龄,比后来成为十大元帅之首的朱德元帅还大几个月。他早年曾赴日本留学,1905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对林伯渠颇为信任,1920年委任他为大元帅府参议。在国共首次合作期间,1926年国民党二大上,林伯渠当选为中央委员,他是极少数在国共两党都担任过中央委员的人物。红军长征胜利后,资历深厚的林伯渠出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政府机关设在红色圣地延安,副主席是原四方面军领导人张氏。这么说,林伯渠当时的职务,实际上就相当于1959年后刘少奇同志的位置,是人民政府里名义上的最高领导;而毛主席则是党和军队的领袖。
在财经、政府组织、立法以及统战等领域,林老可谓倾注了大量心血。从红军时期、抗战岁月到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他始终凭借忠厚勤恳的作风发挥着重要作用。林伯渠出任新中国首任政府秘书长时,虽已年过六旬,却常常每日连续工作将近20个小时。而在他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期间,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时,众人都对这位中国革命的“活化石”满怀敬仰,投票时纷纷将票投给林老,使得他的中央委员得票数仅略低于毛主席和少奇同志,这足以见得林伯渠影响力之大。这一年,他整整70岁高龄,四年之后,因病与世长辞。
在革命生涯的后半程,林伯渠对军队事务的直接涉足不多,在军职上没有特别显赫的头衔。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相较后来的开国元帅们,林老并不那么锋芒毕露,大众对他的名字耳熟能详,却未必清楚他究竟立下过哪些汗马功劳。而且由于年龄因素,在党政领导核心层中,他的角色也不同于毛主席、少奇同志那样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力。因此,部分读者对林伯渠的认知有些模糊,其实也情有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