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导总队的三个师是中央军的根基,不能调上战场!」

1937年淞沪战场硝烟弥漫,德国顾问法肯豪森将军冲进蒋介石的办公室,拍着桌子怒吼。

他万万没想到,这支被称为中国陆军楷模的精锐部队,即将踏上一条不归路。

凡尔赛条约签订后,德意志帝国的军事荣光瞬间黯淡。

十万人的军队限制让无数德国军官丢了饭碗,这些曾经在欧洲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职业军人,只能背井离乡到海外讨生活。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中国正为军队建设犯愁。

军阀混战多年,各路人马五花八门,有的还在用大刀长矛,有的连基本的军事训练都谈不上。

蒋介石深知,要想统一天下,必须有一支真正能打的队伍。

就这样,走投无路的德国军官和求贤若渴的中国政府一拍即合。

1930年12月5日这天,德国军事顾问魏泽尔在南京向蒋介石递交了一份报告。

魏泽尔在报告中直言不讳:「国民政府军队的毛病太多了。」

他掰着手指头数:兵多但不精,就像一盘散沙;各路军阀各自为政,没有统一指挥;最要命的是,连个像样的军官培训体系都没有。

魏泽尔提出的解决方案很简单:先搞个教导总队出来。

这个教导总队不求人多,但要够精,专门培养各级军官和教员。

等这批人培训出来,再分派到各个部队去,一传十、十传百,最终目标是建立60个现代化师团。

蒋介石听了眼前一亮。

这不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吗?

当天,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在南京正式成立。

最初的教导总队规模不大,只有两个营的兵力。

别看人不多,但个个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苗子。

一个步兵营,再加上炮兵连、工兵连、骑兵连、迫炮连、特务连、通信连,这些人大多是参加过北伐的军校学生军,在那个年代绝对称得上是精英中的精英。

蒋介石对这支队伍寄予厚望,亲自定调:「国民政府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的目标是培养日后的团级以上军官。」

有了明确目标,接下来就是装备问题。

蒋介石大手一挥,给教导总队配了当时最好的德式装备。

毛瑟步枪、ZB26轻机枪、Ml932型毛瑟自动手枪,还有Pak35/36型37mm战防炮、81mm迫击炮。

从钢盔、刺刀到防毒面具、饭盒,就连军服都是统一的草绿色制服,要么直接从德国买,要么照着德国样子做。

指挥这支队伍的是桂永清,黄埔军校第一期的高材生,还专门跑到德国留过学。

除了桂永清,还有15名德国顾问负责具体的训练工作,涵盖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等各个兵种。

不管是武器装备、部队编制,还是训练方法、战术运用,全都按照德国的标准来。

经过几年的苦练,到1937年时,教导总队已经扩编成了三个师。

这支队伍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战斗力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堪称一流,被誉为中国陆军部队的楷模。

国军上下,包括那些从国外学军事回来的留学生,都以能到教导总队服役为荣。

然而,蒋介石还在憧憬着用这支精锐部队一统天下的时候,战争突然降临了。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

这场战争彻底暴露了中日两军之间的巨大差距。

当时的中国还是个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军队装备更是参差不齐。

除了中央军整编师能做到人手一枪,其他部队很多还在用大刀、红缨枪,步枪都要2到4个人共用一支。

反观日军,飞机、舰炮、坦克样样俱全,拥有完整的海陆空立体作战体系。

随便拉出一个日军师团,火力配置都是中央军整编师的两倍以上。

更要命的是,中国士兵大多没见过这些先进武器。

当国军战士好奇地抬头看着天上的侦察机,琢磨着这是什么新鲜玩意儿的时候,日军的舰炮和重炮已经在侦察机的引导下开火了。

一轮齐射下来,一个排、一个连的国军战士还没看清敌人长什么样,就全部阵亡了。

日军旗舰「出云号」的主炮口径超过400毫米,炮管粗得像个铁桶,射程超过10公里,整个上海市区都在其覆盖范围内。

哪个地方战事吃紧,立马开炮支援,一炮下去就是一大片,硝烟散去后,地上留下的是直径几米的巨大弹坑,中国士兵连尸骨都找不到。

相比之下,中国军队最先进的德国虏伯山炮,口径只有75毫米,射程几千米,根本打不穿日舰的装甲。

尽管国民政府投入了70个师的兵力,对阵日军20个师团,人数优势达到4比1,但在绝对的实力和科技差距面前,中国军队不仅占不到便宜,反而被打得节节败退。

6万桂军精锐「狼兵」长途奔袭两个月赶到上海,结果一天就被打残了,主力师全军覆没。

白崇禧在作战室里痛哭流涕。

身背斗笠的粤军打得极其悲壮,广东子弟慷慨赴死,在淞沪会战中的死亡率高达99%,战后粤地处处挂白绫。

8万川军儿郎大吼着「锤子」、「先人板板」冲向日军,战后仅剩不到两万人,精锐部队全军覆没。

湘军更是倾巢而出,把全省仅有的13个师全部投入战场,9万湖南子弟兵血洒疆场,淞沪之战成为湘军的绝唱,从此中华大地再无湘军番号。

除了这些主力部队,手握大刀的西北军、东北军、滇军、黔军、闽军、鄂军、豫军、皖军也都赶到上海,共赴国难。

整个淞沪会战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70万国军与日寇在多条战线浴血厮杀,总伤亡超过30万人。

平均每天都要拼光一个师,国军将士的平均存活时间只有7秒。

蒋介石几乎打光了所有家底,以德国整编师为标准建立的30万中央军损失了10万到18万人。

华夏儿女血流满地,尸横遍野,真正是一寸山河一寸血。

原本以为三个月就能拿下中国的日军也苦不堪言,死伤9万余人,骑虎难下,不得不从国内继续增兵。

重压之下,中国军队被迫撤退到上海边缘的苏州河南岸。

再退就要丢掉整个上海了。

此刻摆在蒋介石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打还是不打。

打,八成是输;不打,就要失去民心和士气。

战争已经打到这个份上,蒋介石别无选择。

他用颤抖的双手下达了教导总队出战的命令。

德国顾问法肯豪森将军得知消息后,立刻冲进蒋介石的办公室。

「教导总队的三个师是中央军的根基,绝对不能调上战场!」

法肯豪森拍着桌子怒吼:「只要教导总队还在,重建国军德械师就有希望。如果把他们打光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将无军啊!」

法肯豪森说的确实有道理。

从古到今,一支军队只要骨干还在,重建就不是难事。

练兵的时候,老兵会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新兵,把这支军队的战术、作风和血性深深烙印在新兵的脑海里、骨子里。

打仗的时候,老兵就是定海神针,能稳军心、振士气,老兵不死,番号不灭。

但如果从零开始重建一支军队,一切都要从头摸索,不仅时间长、见效慢,就算建成了也没人敢保证这支军队的战斗力。

法肯豪森苦口婆心地劝蒋介石:「现代战争打的是国力。日本兵力虽强,但国力有限,速战速决对他们有利。我们应该和日本人打一场消耗战,以日本的国力根本支撑不了长期战争。」

他建议蒋介石用空间换时间,放弃一些北方省份,在关键地区依托地形建设防御工事,逐步抵抗,让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代价。

国军最后的防线就是黄河,同时在敌后组织游击队,专门打击日军的后勤补给,慢慢削弱他们的军事优势。

蒋介石摇摇头:「战争打到这个份上,已经不是我个人意志能左右的了。」

5天后,教导总队的三个德械精锐师集结在长江南岸,以第十九路军的名义进入淞沪战场。

为什么不用中央军的名义呢?

说白了,蒋介石心里还抱着侥幸心理。

他盘算着,既然东三省都丢了,再丢个上海也不算什么大事。

关键是不能让日本人觉得这是中央政府直接下场干仗,万一把事情闹大了就收不了场。

所以教导总队这次是挂着第十九路军的牌子上战场的。

当时教导总队长桂永清正跟着行政院长孔祥照跑到英国去参加英王加冕典礼了,整个淞沪会战都是副总队长周振强在指挥。

周振强这人没什么花架子,亲自带着部队进驻苏州河畔的八字桥阵地。

日军也不客气,直接把军舰开进黄浦江,对着中国守军的阵地就是一顿猛轰。

炮声震天,硝烟弥漫,整个苏州河边都被炸得稀烂。

日军轰炸完了,派出多艘橡皮艇准备强渡苏州河。

这时候,教导总队的表现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

军令如山,全体静默。

炮击过后的苏州河畔除了苍凉的硝烟,一片死寂。

日军还以为中国军队早就跑光了,心里暗自高兴,划船的动作也松懈了下来。

再加上江水波浪的影响,他们的队形开始变得松散。

等日军划到河中央的时候,教导总队第三炮兵营突然火力全开。

37mm战防炮和81mm迫击炮像雨点一样砸下来,炸得日军尸体把整个河面都染红了。

挨了打的日军也急眼了,为了抢占河滩阵地,蜂拥而出,朝着国军阵地发起「玉碎」冲锋。

教导总队的战士们毫无惧色,直接冲出阵地发起反冲锋,和日军展开贴身肉搏。

这次交手让日军彻底傻眼了。

要知道,参加淞沪会战的日军可不是什么二流货色,这些人是侵华日军中单兵素质、身高和技战术水平最高的一批精兵。

之前中国军队和日军打白刃战,虽然不怕死,但刺杀技术确实有差距,往往被日军打得一边倒。

但这次不一样了。

教导总队的战斗力让日军大吃一惊,双方刺杀较量的结果几乎是1比1战平。

这些中国士兵硬是把武装到牙齿的日军赶回了泥泞的河滩。

可惜教导总队缺少重武器,又没有制空权,没办法把日军直接赶进黄浦江里喂鱼。

双方就这样僵持住了。

日军为了摆脱被动局面,一次次组织冲锋,好几次都突破了国军的防线。

每到危急关头,副总队长周振强就亲自带队冲锋,硬是把日军给打了回去。

不过他们自己的伤亡也不小。

眼看正面进攻打不开局面,日军开始耍阴招了。

他们竟然使用毒气弹!

教导总队的战士们用湿毛巾包着口鼻,死战不退,拼命守住阵地,一直坚持到配备防毒面具的连队赶来支援,才稳住了战线。

这下日军真的懵了。

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第十九路军怎么突然变得这么能打?

和之前交手的中国军队完全不是一个档次啊!

这支部队军容整齐,单兵素质优秀,装备有步枪、手榴弹和大量水冷式捷克机关枪,弹药准备充足,还有直属炮兵支援。

进攻的时候有章法,撤退的时候有序,就算局部阵地被突破了也没有出现慌乱和溃败。

被围困的部队坚守待援,相邻部队立刻组织力量反击。

这简直就是一支训练有素的现代化军队!

日军赶紧派出侨民四处打听消息,结果一无所获。

直到激战了整整一个星期,他们才终于搞清楚:原来自己面对的是中央军的精锐部队教导总队!

得知这个消息后,日军反而大喜过望。

他们急忙调来此次侵华的主力部队——第五军,直奔苏州河而来。

日军的如意算盘是:一战打掉中央军的希望和旗帜,逼迫蒋介石投降。

教导总队这时候伤亡已经不少了,赶紧调整部署,重新编排队伍,加强正面防守力量。

腾出来的侧翼阵地交给国军67军负责防护。

苏州河之战整整打了20多天。

面对日军主力部队全力以赴的持续进攻,教导总队虽然伤亡惨重,但硬是没让日军前进一步。

日军久攻不下,又想出了新花招。

他们用军舰从杭州湾北部的全公亭、金山嘴等地运兵登陆,对教导总队的右侧后方进行迂回包抄。

国军没有海军,明知道这是日军的「阳谋」,也只能硬着头皮接招。

负责教导总队侧后方防守的67军和登陆的日军交上了火,结果被打得很惨,几乎失去了战斗力。

国军的侧翼彻底暴露了。

担心被日军「包饺子」,上级只好下令全线撤退,教导总队也不得不撤离阵地。

整个淞沪会战期间,教导总队先后在吴淞、蕰藻浜、张华浜、八字桥等地血战了三个多月,击毙击伤日军数千人。

特别是1937年8月29日那一仗,他们击毙了日本步兵第6联队长合永辰治,让日军的军心都动摇了。

但教导总队自己的损失也很惨重,伤亡将近一万人。

要知道,这些可都是德国顾问团训练了将近10年的精锐部队,是国军未来扩编的骨干力量和中坚分子。

结果就在这3个月里损失了大半,蒋介石和德国顾问们心痛得肝胆欲裂。

按照原计划,教导总队应该直接撤到湖南去休整。

可这时候,担任南京卫戍司令的唐生智找上了何应钦和蒋介石。

唐生智说:「淞沪之战咱们败退了,伤亡惨重,士气低迷。如果不把全军的楷模教导总队放在南京驻守,怎么能身先士卒振奋士气?怎么让全国军民看到我们的决心?」

蒋介石被说得哑口无言,只好把这支精锐部队留了下来。

唐生智给教导总队补充了大量兵员,然后分派到紫金山、光华门、西山等地驻守。

南京保卫战开始后,日军出动了20万精锐兵力,还使用了大量先进的战术和武器。

比如用载人气球观察国军阵地和部队调动情况,国军的高炮射程根本够不着,没法把气球打下来。

有了精确定位,日军的炮兵和飞机就对着国军阵地精确射击,轮番轰炸。

教导总队只能依托有利地形顽强抵抗,和日军反复冲杀。

人是越打越少,但斗志却越来越高昂,没有一个人后退。

中国军人在这里真正打出了血性!

他们多次由下级军官带队发起反冲锋,结果造成下层指挥官伤亡极其惨重,国民政府不得不下令「严禁军官带队冲锋」。

面对20万日军的疯狂进攻,教导总队和日军最精锐的第6师团、第9师团血战了四天四夜。

虽然伤亡很大,但阵地始终没有丢失。

在光华门,教导总队仅仅一个营的兵力就顶住了日军一个装甲师团的进攻。

中国士兵悍不畏死,身上绑满炸药冲向敌人,前仆后继地炸毁日军的坦克和装甲车。

硬是把武装到牙齿的日军装甲师团挡在门外,一步都不让他们前进。

但是,当教导总队在中山门外卫岗、明孝陵、紫金山一线和日军拼死搏杀的时候,战局发生了谁都没想到的变化。

日军派出奇兵偷袭雨花台,台上的国军守军全部战死殉国。

雨花台是南京城南的唯一制高点,失去了雨花台,整个城南就无险可守了。

日军在雨花台上架起大炮,居高临下对着国军阵地狂轰滥炸。

国军被压制得抬不起头来,大批日军趁机突破中华门,冲进了城内。

国军大势已去,南京岌岌可危。

在紫金山的教导总队第3旅被日军团团围住,已经没法撤出来了。

明知道这一仗肯定是有去无回,这支部队依然顽强抵抗,最终全体壮烈殉国。

连日军的战史都记录道:「据守紫金山的敌军(中央教导总队)虽然是敌人,但确实很勇猛,他们战斗到了最后一个人。」

雨花台失守,意味着天时地利全都倒向了日军。

唐生智召集各军、师长开紧急会议,决定当夜弃守南京,各部队渡江北撤,到滁州集结。

唐生智下令弃守南京在战略上没什么问题,但在战术安排上却犯了大错。

几十万南京军民要怎么撤离战场?怎么渡过几公里宽的长江?

唐生智根本没有做出合适的安排。

各部队接到命令后军心涣散,争先恐后地抢着撤退渡江,形成了无组织、无秩序、前无接应、后无掩护的大溃退。

12月13日凌晨,作为最后撤出南京的教导总队官兵分批撤到了下关江边。

可是没有船只,过不了江,部队只能在江边集结等待。

到了半夜,其他败退的军人和逃难的老百姓听到消息,为了寻求保护争先恐后地赶了过来。

江边挤成了一团,人数太多反而把教导总队的建制给冲散了,没法进行有效的组织。

天亮以后,日军侦察到这边的情况,立刻出动飞机和舰炮沿着江边不停轰炸。

汽艇在江面上横冲直撞,用机枪来回扫射,场面惨不忍睹。

教导总队被人群挤在一起,既躲不开轰炸,也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

最终能活着到达江北的不到十分之一,国军这支最精锐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

南京保卫战中,教导总队伤亡超过三万人,伤亡率高达85%以上。

其中在南京城内战死的有一万多人,其余的全都牺牲在撤退路上。

后来蒋介石对中央教导总队进行了疯狂扩编,但随着当初那些老兵的战死,战斗力已经大不如前了。

半年后,以教导总队为基础组建的国军第27军在兰封会战中和日军交手,结果两战两败,防线全面失守。

蒋介石被逼无奈,只好下令挖开黄河大堤,用洪水来阻止日军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推进。

曾经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中打出威名的中央教导总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耻辱。

从此以后,在老百姓的认知里,南京保卫战后,世间再无中央教导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