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人说国军,也就是蒋介石那拨人,之所以输掉了解放战争,最后被赶到那个小岛上,孤零零地度过余生,说是因为耗光了所有的精锐部队,说得头头是道。可是,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靠不靠谱?哎呦喂,别扯了!

得先弄明白,中国的抗战,真是悲壮得不得了。那时候,中国基本上算是一个农业国家,而对上工业化程度很高的强大国家,这差距,真是明显得很。

比方说,到1937年的时候,日本的钢铁产量已经涨到了635万吨,可咱中国的钢铁产量才不过4.5万吨左右,在这差距面前,谈什么精锐啊?简直就是一帮渣渣罢了。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日本敢放出“三个月灭掉中国”的豪言,同时也是蒋介石费尽心思,建立起来的那些所谓“德械精锐师”几乎全被误杀掉的原因。

对于蒋介石集团来说,抗战变成了一笔“买卖”,要想挡住日本鬼子,只能不停地买买买……不过问题是,买来的那些东西,真合适中国士兵用吗?

举个例子,日军的装备虽然不算顶级,但用起来挺实在。比方说,他们作战时,以小队为单位,围绕着掷弹筒展开行动。就是说,不管是三八大盖还是歪把子机关枪,都是配合着掷弹筒,一起进行火力压制。

比起国军采购的武器,越先进的越难用上去,原因就在这儿。其实,先进装备,意味着操控它的人员得掌握一套复杂的技术和知识。就像《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那个克虏伯,怎么偏偏只有他能玩大炮?人家可是德国留学生,懂得规规矩矩地用这些家伙。

杜聿明也差不多,黄维还说他能“钻到坦克底下拿个榔头敲敲打打”,可惜技术不过硬,充其量不过是个二流钳工……

黄维说错了,这反倒显示出杜聿明具备机械方面的知识,会修坦克,也能指挥或发挥出坦克的威力来。黄维最后被俘,不就是因为坦克出了毛病嘛,要是他也能“钻进去拿榔头敲敲打打”把坦克修好,不就早跑了?

这就是抗战时期的现实,吃了农业大国的亏,而且整体文化水平也不高,结果还没意识到要改正,谈什么精锐部队呢?

所以共军打得越发厉害,关键在于他们不停地总结经验教训。像四野在归纳战术时,就特别提到轻步兵要练好五个方面: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和土工技能。

结果呢,他们硬是培养出一支支超级精锐的王牌部队,后来在朝鲜战场上还能把美军打得焦头烂额——啥都敢跟对比。

到底是国军觉得抗战把他们的精锐都耗光了,还是说他们在战斗中真正锻炼出了一支精锐之师呢?答案很简单,显然是打出了精锐。

最有名的恐怕就是远征军啦,为什么能在滇缅跟日军对拼打得那么厉害?就是因为补足了“钢铁产量不够”和“国军士兵整体文化水平偏低”这两大硬伤。说白了,炮弹怎么打都行,士兵们也是经过专门培训之后,才把他们送到战场上作战的。

像日寇的第十八师团,绝对算得上是日军的精锐部队之一。1937年淞沪会战的时候,正是这支部队在背后包抄国军后路,弄得国军大溃败,甚至还参与了南京大屠杀。之后,这支部队又一路南下转战东南亚,算是一路横冲直撞。

结果到了1944年,滇缅战场上,孙立人和廖耀湘联手把第十八师团狠狠整了一顿。打得这支日军精锐,一边败退,一边还搞出发传单、钉木牌,用中文写了几个大字:’中国兄弟,你们胜利了,不要再追了吧!‘

这可不是小编在胡扯,而是出自服部卓四郎在战后写的《大东亚战争全史》,里面还描述了第十八师团的惨状:提到(第18师团)各个联队都陷入了四散散的状态,根本搞不出个有组织的战斗,每个步兵中队的兵员都缩到10来个人左右……

结果,第十八师团几乎全军覆没,被孙立人和廖耀湘打得惨不忍睹。廖耀湘立马向蒋介石汇报,说这次敌人(第十八师团)丢掉了大量的重武器和军用车辆,人员伤亡和疾病流传到沟壑里的人不少,败逃时的狼狈场面,比两年前国军在野人山的撤退还要惨。回想以前的耻辱,现如今痛定思痛,官兵们精神振奋,士气大振……

新年一到,孙立人和廖耀湘率领的这些部队,新一军和新六军,纷纷跻身国军五大王牌主力行列。在1946年时,还追剿咱东北民主联军。难道,这些真的是靠实力拼出来的精锐吗?

就是说,抗战其实让国军的战力变得更强了,而共军依旧是怎么穷就怎么穷,这才是蒋介石敢撕毁停战协议、果断发起内战的底气,还敢吹嘘什么“三至六个月内消灭共军”。要是把精锐都打光了,蒋介石的和平谈判声音肯定最响亮。

不过,要说明这个问题的核心,并不是远征军,而是拿王耀武和胡宗南一比才更能反映出端倪。

众所周知,王耀武其实是黄埔三期的学生,可为何他能指挥黄埔一期的余程万等人呢?主要原因在于王耀武确实起到了带领第74军的作用,也就是整编74师,在抗战中表现得尤为厉害,几乎在战场上战无不胜,被蒋介石誉为“国民革命军中最出色的部队”。

抗战结束后,由王耀武带领的第74军,竟然超越了新一军和新六军,跃升为五大王牌主力的领头羊,这支部队无疑是抗战时期锻造出来的真正精锐。

胡宗南嘛,被称为“天子第一门生”,蒋介石把他当成头牌主力,为了保住实力,蒋介石让他长期待在陕北,搞了个“武装保卫延安”。这阵仗几乎没怎么打,基本是蒋介石养出来的“尖刀”。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胡宗南终于猛虎出山攻占了延安,一时间风头无双,那么结果最终如何?几乎都知道,被咱彭总以弱势兵力打出了延安,胡宗南也就成为了解放战争时期的笑话。

整编74师一直被咱们解放军当作头号劲敌,曾经穿透过粟裕大将的防线,把粟大将硬生生赶到山东去。虽然最后这支兵力庞大的师在孟良崮被打散,但经过二次组建的整编74师,规模缩减到只有两个连,反倒变成了济南战役里的硬骨头,特别难对付。

这其实就是抗战时期出来的整编74师,哪怕重组之后一直都是精兵强将。而蒋介石手里的得意门生胡宗南,却窝囊到死。比方说,1944年豫湘桂大溃败,本来蒋介石要让胡宗南去救场,结果却只是帮倒忙,根本没起什么作用。

蒋介石气得跳脚痛骂:宗南整五年都在西北训练军队,却一直没派上用场,本以为能在最后反攻时用得着,结果呢,这支军队在中外人士眼里,原本是最坚强的生力军……现在却变成这样,军纪败坏,命令散漫到极点,他心里又愧又惭,真的前所未有的失望,也痛心又愤怒……这种毫无智谋、缺乏勇气的祸害,绝不能宽恕。

看来,蒋介石其实也清楚,真正的精锐是在抗战中练出来的,后面这些养不出来了,只能培养出“无智无勇的废物”,就是纯粹的饭桶罢了。

其实蒋介石自己都知道,那些抗战中训练出来的精锐,早就不再了,后来就只剩些没什么用处的“废物”,也就是吃不饱饭的家伙,根本不可能说是因为抗战把国军的精锐打光了,造成了在解放战争中的惨败。

趣味归趣味,说到底,蒋介石在大陆打败的原因,主要还得归结为能力不够吧。

像曾泽生将军吧,他在起义之前带着的第60军,外号“60熊(包)”,挺威风的。而他一反戈,起义后把这支部队改成了第50军,结果在朝鲜战场上表现得特别出色,被叫做“50凶”,很快就变成了我军的尖刀,实力不可小觑……这个例子一提出来,差不多就能说明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