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2月,宾阳县昆仑关上,落日余晖映照,红似鲜血。

中国人民与军队齐心协力,共抗侵略之敌,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激战。阵地争夺战频仍,几经易主。至29日,我国军队终于取得了战役第一阶段的决定性胜利。

在攻占高峰隘的激战中,国民党170师副师长韩练成冲锋在前,不幸遭受流弹袭击,左腿受伤。鉴于其在战斗中的卓越表现,他荣获晋升,荣膺170师师长之职。

1955年,新中国诞生伊始,正值首次实行军衔制度的关键时刻。

在位于中南海的西花厅,总理正与一位解放军将领进行亲切交谈。

“韩练成同志,在党中央对您进行军衔评定之际,希望先行征询您的意见。若以率领部队起义的功绩来考量,您当时的职务已至军长之位,据此对等考量,您可被授予上将衔。而若以党龄为依据,您于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党龄尚浅,因此评定中将当为适宜。”

真让人感到好奇,难道国民党和共产党中竟然有同名同姓的将军?这其中是否隐藏着什么深意?

韩练成

初生牛犊建奇功

实际上,这两位被称为韩练成的军人实为同一人。尽管他们分属不同的阵营,且活跃于不同的时代。

他被誉为我军的“隐形将军”,与被称为“最大红色间谍”的郭汝槐、以及龙潭三杰中的领军人物熊向晖齐名,并称雄于红色特工界的三大顶级间谍。

在他投身我党红色特工行列之前,他历经辗转,曾效力多个军阀麾下。最终,蒋介石看中了他的才华,使他成为自己身边的重要人物。

【转换失败】: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韩练成作为桂系高级参谋到南京开会,结识了周恩来,他的人生也就此迎来了转机。 【失败原因】:(系统检测到该文本可能包含不安全或敏感内容,请您检查文本并避免提交此类内容,感谢您的配合。)

在随后的数年间,他陆续结识了潘寒年、李克农、夏衍等众多共产党人士,并与中国共产党成功建立了联系。

然而,韩练成与我党的渊源实际上远早于此次的相会。

潘汉年

韩练成的军旅生涯在16岁那年便拉开了序幕。彼时,他目睹了黄埔军校招生广告的发布,其中明确指出报名条件之一为持有中学文凭。然而,韩练成就读的是私塾,并未获得正式的毕业证书。无奈之下,他借用了一位名为韩圭璋的中学毕业生身份,以此身份参加了考试。

虽然考试已然落幕,但他却因种种未知因素,未能踏入黄埔军校的大门,而是被分入了马鸿逵所辖的军官教导队,归属于冯玉祥麾下的部队。

或许凭借伪造的身份证,才能得以踏入假冒的军校,然而不论如何,毕竟已是军队的一员。

1925年。韩圭璋这个名字,他沿用至1934年。

韩练成天生便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仅一年光景便晋升为排长。在投身北伐战争的过程中,他结识了刘志丹。

尽管刘志丹是他的直接上司,然而两人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无话不谈。正是在刘志丹的熏陶下,韩练成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启蒙,自那时起,他开始信仰共产主义,坚信唯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拯救中国。

不幸的是,正当他即将踏入中共党员的行列之际,1927年,蒋介石发起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冯玉祥

冯玉祥虽未对共产党人实施捕杀,却在其麾下部队中启动了对共产党员的驱逐行动,美其名日为“礼貌遣返”。

刘志丹与韩练成等熟识的共产党员,便如此离开了他们的部队,而他入党一事亦随之悬置。

原本韩练成亦被诬指为红党成员,幸因曾救助冯玉祥,方得幸免于难。诬陷其人一时难以寻得确凿证据,故他得以保留在军队之中。

那是一个1927年5月的夜晚,冯玉祥的司令部遭遇了北洋军阀的偷袭,形势变得极其危急。

此刻,身为连长的韩练成迅速率队赶到战场,英勇击退了敌人,由此赢得了冯玉祥的青睐,并被赞誉为与他“同舟共济”,视若手足之情。

白崇禧

在北伐战争时期,韩练成的部队受桂系将领白崇禧的统率。他不仅作战勇猛,且擅长运用谋略,因而深受以智谋闻名的白崇禧的赏识,这也为他日后投身桂系埋下了伏线。

至1928年北伐战争落幕之际,勇猛善战的韩练成因功被白崇禧擢升为骑兵旅长,白崇禧一度有意将其纳入麾下,但终因冯玉祥不放人而此议遂成泡影。

短短三年,便从一名学员跃升至骑兵旅的绝对主力,即便在战时,这样的成就也实属罕见。

更令人瞩目的情节随后展开,冯玉祥和韩练成,昔日同舟共济的兄弟,竟在不久后反目成仇,成为了针锋相对的敌人。

临危救难,抗战立功

1929年,蒋介石着手削弱各方势力,其“削藩”计划涉及曾大力协助其北伐的盟友冯玉祥。由此,冯玉祥与蒋介石之间爆发了著名的中原大战。

原本效忠于冯玉祥的马鸿逵麾下部队突然反戈,其直属部将韩练成亦随之转向,归附于蒋介石旗下。

曾有一次,蒋介石莅临归德,指挥军事行动。未曾想,冯玉祥部下一支队伍不期而遇,意外将其设在火车上的临时指挥中心团团围住。

当时,蒋介石身边仅有约两百人的卫队,面对冯玉祥部队的猛烈攻击,形势岌岌可危,几乎无法抵挡。蒋介石脸色惨白,连声叹息,似乎预感今日将面临以身殉国的命运。

冯玉祥麾下的军队正热议着如何分配战功,想来他们心中都铭记着那桩往事——昔日项羽惨遭五人分尸,而后却得以封侯拜相,享尽荣华富贵的故事。

此刻,外界的枪声如雷贯耳,一位将领手持驳壳枪,另一只手紧握缰绳,率领着骑兵如同神兵天降,成功击退了冯玉祥部队的包围。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令敌人和蒋介石 alike 感到措手不及。

这位英雄便是韩练成,鉴于其驻防区域与战场相距不远,上级经过深思熟虑,最终认定唯有他能够临危受命,力挽狂澜。

接到救援指令后,韩练成毫不犹豫,即刻召集部众奋勇向前,全然未虑及自身兵力是否充足。

此番救驾之举使得韩练声名鹊起。蒋介石得知自己的救命恩人并非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后,立刻下令属下为他办理黄埔三期生的身份认证,无需补考,直接予以注册,此举在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

得宠亦祸福相依。

马鸿逵目睹部下被老蒋成功收买,心中自是郁郁不快。毕竟,谁又愿意身边充斥着他人的心腹呢?

这不正如床底下藏有一颗未知的定时炸弹,其何时引爆,完全无法预料。

马鸿逵

于是,马鸿逵开始对韩练成展开全面排挤,剥夺了他的军权,仅赋予他一个上校参谋的闲散职务。

不久后,马鸿逵旧事重提,提及韩练成与刘志丹昔日关系密切,遂将其拘禁,意图将此人彻底从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清除,以绝后患之虑。

最终,蒋介石伸出援手,助韩练成脱离了马鸿逵的控制,并将其安置于江苏镇江,担任警备司令一职。

踏入国民党阵营后,韩练成便恢复了本来的姓名。尽管他因曾救蒋介石而有所功绩,但因未加入国民党内任何派系,在党内地位亦不算显赫。

在军中,马鸿逵对他并不欢迎,阎锡山与他亦无太多瓜葛,而他并非黄埔系正宗出身,桂系那边也已数年未曾联络。

除却蒋介石对他格外关照,旁人大多与他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因而,在江苏的岁月虽过得相对安定,然而前途却鲜有显著的拓展。

1935年,经过数年官场生涯的磨砺,韩练成荣升为国民党少将。然而,他深知自己不应再沉溺于官场纷争,心中渴望重返前线,执掌战旗,指挥战斗。

为此,他向蒋介石递交了深造的申请。不久,他被顺利地纳入了陆军大学特别班的行列。

恰逢奇缘,白崇禧的副官石化龙亦同在此班就读,平日里,韩练成与他谈笑风生,彼此间情谊深厚。

石化龙频繁劝说其投身桂系阵营,该派系正亟需人才,此举无疑将为他的未来生涯带来极大的助益。

桂系力主抗战,此理念与韩练成之见解不谋而合,因此他采纳了石化龙的建议,筹备投身于桂系的阵营之中。

因此,韩练成与久未联系的桂系将领白崇禧重新建立了联系。

陆军大学特别班毕业后,他向蒋介石提出调至桂系部队的请求。恰好,蒋介石亦有意在稳固如铁桶的桂系内部植入心腹,于是双方不谋而合,达成共识。

1939年,他已荣升为170师的副师长,并率领部队投身于那场著名的昆仑关战役。

在首阶段战役中,即便腿部受伤,他仍勇夺高峰隘阵地。彼时,一枚炸弹在他身边猛然爆炸,导致其6名同伴不幸丧生,而他则侥幸逃过死神的魔爪。

在战役的第二阶段,国军防线遭遇日军的猛烈攻势,最终被成功突破,昆仑关之战以失败告终。举国上下为之震惊,蒋介石勃然大怒,下令对所有参战官员进行降级处分。然而,韩练成凭借其坚韧的斗志与卓越的指挥才能,脱颖而出,不仅未被处分,反被擢升为170师的师长,成为这场战役中唯一受到表彰的军官。

三年光阴荏苒,韩练成荣升中将,执掌桂系46军的军长之位。

经过十数年的不懈耕耘,韩练成已建立起深厚的人脉网络:蒋介石、李宗仁以及白崇禧均视其为至交,对其信任备至。

黄埔系及其他派系均对他抱持疏远态度,尽管桂系掌管军权,他却身为外来势力,根基薄弱,师长以下的军官亦鲜少对他产生服从之意。

人红威望低,尴尬微妙。。

然而,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为莱芜战役之后的局势埋下了伏笔,使得韩练成得以推卸责任,同时继续保持其在信任圈中的地位。

好钢用在刀刃上

1942年,韩练成抵达重庆,在友人的引荐下,他首次以私人身份与周恩来进行了会面,并向其倾吐了自己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

然而,周恩来此前仅知晓韩圭璋其名,未曾料及他便是韩练成。鉴于韩练成与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等权贵交好,周恩来出于谨慎,起初并未轻信其言,亦未轻易应允。

在即将告别之际,周恩来随口提及:“你对韩圭璋有所了解吗?他已经许久未曾露面了,既然你们同乡,想必应当相识。”

“正是我本人,我昔日的名字叫韩圭璋。”韩练成如此回应。

历经波折,韩练成终于找到了党组织,自此,他就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领导下,隐蔽于敌人心脏深处。

周恩来告诫他务必保持冷静,切勿急躁行事。鉴于其作为战略级特工的身份,实际上并未赋予他太多具体任务。

直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之际,韩练成受命率领第46军接管海南岛,同时负责剿灭当地的共产党游击队。他随即将这一讯息迅速传达给了周恩来。

周恩来传达了全力支援琼崖纵队的指示,然而,由于电台出现故障,琼崖纵队未能接收到中央的命令,误将韩练成视为敌方顽固势力,因而错失了千载难逢的良机。

琼崖纵队亦对韩练成的车队发起了攻击,导致其身受重伤,不得不撤离海南岛。随之,46军军长易主,此举对琼崖纵队带来了显著的压力。

在莱芜战役中,韩练成的第46军与韩浚的第73军均隶属于李仙洲指挥的集团军,总兵力超过五万人。其中,第46军整编后的师级编制拥有三万人,实力最为雄厚;而韩浚的第73军因人员缺编,战斗力相对较弱,大致拥有约两万五千人的兵力。

1947年十二月的中下旬,李仙洲的部队迅猛推进至莱芜地区,却不幸陷入了陈毅、粟裕率领的部队所设下的包围之中。

在莱芜战役的决战关头,陈毅与粟裕指挥的部队逐步收紧包围圈,而李仙洲则做好了殊死一搏的准备。

凭借46军作为主力,他部署了突围的计谋。在此期间,陈粟的部队尚未完全完成对敌的合围,李仙洲部成功实现突围的几率相当可观。

为与解放军协同作战,韩练成以部属所驻之地与主力部队相隔河流,难以迅速汇合为由,恳请推迟行动一日,李仙洲只得应允。

就在这短短的一天之内,李仙洲的部队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被解放军严密包围于莱芜城内。

即便是一场困兽之斗,若李仙洲的六万余人能够齐心协力,解放军要想彻底征服他们也并非易事。毕竟,对方装备精良,全为美械,其装备优势远非解放军可比。

恰逢此刻,韩练成及其军部参谋部竟如人间蒸发,不知所踪,此情此景顿时令整个46军陷入混乱。

李仙洲

在46军中,桂系师长们不遵从韩练成的指挥已成为公开的秘密,正是这一情况导致韩练成无法成功发动起义。

然而,这些师长们对韩练成军部的指令依赖甚深,而韩练成又使得军部成为了他亲信的聚集地。这种奇特的关系使得整个46军在失去韩练成的军部指挥后,宛如失去了舵手的孤舟,四处飘荡,不知所措。

此时,李仙洲仍误以为韩练成之离去,系因麾下部属未能遵命,以致他一时之气,外出散心。

李仙洲左盼右盼,韩练成却迟迟未至,即便派人搜寻,亦无其踪影,无奈之下,只得下达突围的命令。

46军群龙无首,于战场之上四处奔波,不仅未能发挥任何效用,反而使得李仙洲的指挥陷入更加混乱的境地。原本的作战计划被彻底打乱,整个部队宛如一锅乱炖。

自20日起围困敌军,至23日战事落幕,我解放军仅用短短3日便将敌军5.6万人予以全歼,李仙洲将军亦不幸被俘。

在李仙洲的国民党部队遭受重创之际,韩练成正与陈毅在解放军指挥部品茗闲谈,两位军事巨擘谈笑风生,彼此间仿佛有缘相见恨晚。

为谋求更大胜利,韩练成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毅然决然独自重返南京国民党政府。

为了消解蒋介石的顾虑,他撰写了《纵横匪区八百里》的军事总结报告,并呈送蒋介石审阅。

【转换失败】:本来是蒙出来的一篇文章,一不小心竟然成了教科书式的范例,蒋介石动不动就教训国民党将领说,韩练成一个人就能在解放区横着走,你们几十万人马还打不过共军! 【失败原因】:(系统检测到该文本可能包含不安全或敏感内容,请您检查文本并避免提交此类内容,感谢您的配合。)

韩练成在蒋介石麾下担任高级参军,历时近一年,期间,国民党军队在全国的战场布局与作战策略,源源不断地被输送至延安的党中央。

1948年,在莱芜战役中落马的若干国民党军官获释后,返抵南京,向蒋介石提出对韩练成在战斗中的非同寻常举动表示质疑。经详尽核实,当局最终作出决定,对韩练成展开逮捕行动。

幸得好友鼎力相助,韩练成得以先行逃至香港,后又历经辗转,终抵延安,圆满完成了其伟大的历史使命。

颇引人注目的是,即便时至今日,蒋介石仍旧对那些黄埔系的将领进行责难,指责他们给韩练成施加了不公正的打压,这才导致了他的叛逃。

刘志丹

1955年,当国家总理就军衔评定征询他的意见时,韩练成坦诚地向总理表示,自北伐时期首次遇见刘志丹同志那一刻起,他便下定决心,毅然投身共产党的行列。

韩练成始终未曾将自己视为起义者,自始至终坚信自己乃党派中人。他淡泊名利,对中将与上将的身份之分也从未放在心上。

总理听闻韩练成的话语后,心中倍感欣慰。在与主席商议并全面权衡各方因素后,最终决定授予他中将军衔。

外国媒体对于韩练成以及另外两位隐形将军的英勇事迹,发表了极具讽刺意味的评论,尖锐地指出了国民党的挫败。

“他们在国民党的决策核心运筹帷幄,却眼见共产党决胜千里,势如破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