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高症”消失了?现在是变数极大的时候!
最近基金圈炸开了锅。94%的主动权益基金正收益,4只翻倍,最高135%回报率——这数据亮得刺眼。与此同时,284只主动权益基金净值在当天继续创下历史新高,7月份基金净值创历史新高的产品数量达到797只。
于是就看媒体上有说,似乎基民也不恐高了,绩优主动权益基金获资金“用脚投票”,11只基金产品二季度规模激增5倍以上,资金奔赴而来。
其实基民追高,实际跟股民追高是一样的,都不是问题。当媒体说股民、基民追高的时候,其实媒体自己,到底高不高,后面还有多高,其实他们也是瞎猜,不知道的。本来,这就是一个小马过河的事情,不同的参照点,结论完全不一样;另外,高点低点又是典型的「上帝视角」,都是回头看的产物,当时你根本无法得出结论,说到底,预测高低就是预测未来,而实际不管未来如何,都是由现在决定的。
这场景太熟悉了。就像2024年黄金暴涨时,菜百股份的投资者们眼睁睁看着金价创新高,自己账户却越来越绿。当时所有人都说"黄金股必涨",但真相藏在数据里——橙色「机构库存」持续消失,就像退潮时裸露的礁石。
PS: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如果机构资金长时间参与一只股票,那么它的态度其实很明确。
如果不看好的话,会持续参与一只股票的交易吗?显然是不会的!
一、高低幻觉:投资中最贵的认知税
有个残酷事实:我们以为的"高位"和"低位",往往是事后诸葛亮。去年华为海思概念火爆时,天邑股份发布会后反而下跌,多少人骂着"见光死"割肉?但量化系统显示,橙色「机构库存」始终活跃得像跳动的脉搏。
这让我想起个段子:散户眼里K线是心电图,机构眼里是藏宝图。当你在纠结"现在是不是太高",大资金早用真金白银投票了。就像现在规模暴增10倍的中欧数字经济基金,二季度规模从1.17亿飙到15.27亿——你以为的"高位",可能是别人的起跑线。
二、同样的剧本,不同的结局
2024年和2025年黄金都暴涨,菜百股份却演了完全相反的剧情。第一次机构库存消失股价阴跌,第二次机构积极参与股价飞天。什么金价、市盈率、业绩增长都是表象,就像魔术师的障眼法。
这揭示了一个真理:没有所谓"该涨不涨"。当市场共识和实际走势出现背离,一定是某些关键变量被忽视了。就像现在94%基金盈利,但主动权益基金份额却在缩水——大多数人还在用2023年的创伤解读2025年的市场。
三、重建信心的正确姿势
当前基民赎回盈利基金、持有亏损产品的行为,本质上是风险厌恶的本能反应。但行为金融学告诉我们:市场奖励的是反本能操作。那些把资金从长期表现不佳基金转向绩优产品的人,已经摸到了专业投资的门槛。
最近注意到个有趣现象:部分基金经理开始用跟投机制绑定利益。这就像给量化数据加了双重保险——当基金经理的钱和你的钱在同一条船上,"信任赤字"自然缓解。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