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东部,战火正酣。俄军猛攻波克罗夫斯克,即俄方所称的红军城,已成焦点。但比前线炮火更让人焦虑的,是基辅大本营与前线将士对战况的巨大分歧。这不是小问题。

这种脱节,暴露了乌军内部决策与前线现实的致命鸿沟。这场攻势是俄军夏季总攻的关键一环,目标直指顿巴斯战略要地。

乌军正面临多重困境:指挥层级脱节、后勤补给受阻,部队士气低落,甚至内部误伤事件也日益增多。这场战役,是乌克兰的又一道鬼门关。

据称,俄军在此次夏季攻势中集结了高达十六万的兵力。波克罗夫斯克,正是他们寄予厚望的核心目标之一。

本文将深入分析,这场战役如何演变为残酷的消耗战。它对乌克兰的工业命脉和未来生存,又将带来何等深远影响?

波克罗夫斯克对俄乌双方都至关重要。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亲临前线督战,下达了“不惜代价”的死命令。

俄罗斯目前正与乌克兰协调下一次谈判。普京的目标很明确,希望在谈判开始前,先取得重大军事进展,波克罗夫斯克无疑是重中之重。

对俄军来说,这里是顿巴斯前线重要的铁路枢纽和后勤通道。拿下它,能为未来的谈判增加关键筹码。

对乌方而言,它是顿巴斯地区乌军指挥部的最后防线。泽连斯基总统已亲自下令死守,称其为连接后方的生命线。

乌军多年来在此地修建了大量复杂的防御工事。它们被视为抵御俄军攻势的关键屏障,试图以此消耗俄军。

更重要的是,波克罗夫斯克耶煤矿就在城外八公里处,它提供了乌克兰九成焦煤。这个矿井是乌克兰唯一的焦煤产地。

俄军中央集团军的前锋部队,已推进至距离该矿井仅八公里的新特罗伊茨克村。该村与乌达赫诺耶村,即煤矿所在地,相隔不足六公里。

这使得俄军能够直接威胁到这座对乌克兰工业命脉至关重要的焦煤产地,每年创收约11亿美元。一旦被占或破坏,乌克兰钢铁乃至国防工业将彻底崩溃。

俄军的攻势并非一帆风顺,战术在血与火中不断调整。此前,俄军已攻占距离城市十五公里的伊万诺夫卡村。

这里被视为进入波克罗夫斯克的门户,俄军可在此集结兵力,部署重型炮火,为后续进攻做准备。

早期“盲目进攻”曾导致俄军重大伤亡。随后,战术转向了更具渗透性的“小股突击队打击”。

俄军侦察和破坏小组已潜入城内,摸清乌军防御,进行偷袭和设施破坏,制造内部混乱。

导弹部队和空天军也持续对乌军目标轰炸。近期,因装甲损失,俄军重新启用大规模步兵“人海战术”。

单日超过四百名步兵发起冲锋,尽管这种战术导致俄军自身伤亡大幅增加,却给乌军防线带来巨大消耗。

自十二月十一日起,波克罗夫斯克市区遭到了猛烈炮火轰炸。迫击炮、大炮、航空炸弹和多管火箭炮倾泻而下。乌军在此地集结了重兵。

俄乌双方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波克罗夫斯克,已经彻底演变成为又一个巴赫穆特式的“绞肉机”,双方都在此处浴血奋战。

在波克罗夫斯克的战火中,乌军内部的指挥危机和士气崩溃,正日益显现,比外部炮火更具破坏力。

前线指挥官“亚历克斯”直言,俄军距市区仅两到两点五公里。这是他们用血肉之躯感受到的真实距离。

然而,基辅的瑟尔斯基将军仍认为俄军在八到十公里之外。这种巨大落差,被指是高层对前线战况“一无所知”。

瑟尔斯基在社交媒体上曾表示,重点是加强波克罗夫斯克的防御和后勤保障。但这与前线残酷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乌军第24突击营营长本亚托夫愤怒批评乌军指挥部“抛弃”了红军城部队,任由其遭受重创。

后勤补给也面临绝境。俄军已逼近T04-06公路平行铁路,无人机可直接打击补给列车,运输线危机重重。

乌军被迫改用同样处于火力封锁下的北部铁路和M30公路,后勤保障难以为继,部队补给面临巨大挑战。

俄军渗透部队在城内制造的混乱,已经开始导致乌军内部误伤友军的情况增多。前线指挥官们甚至坦承,他们有时不清楚敌方具体方位。

乌军第150机械化步兵旅的悲剧,更是令人心痛。据记者谢尔盖·科马林报道,该旅士兵家属公开视频控诉,指挥官下达了“自杀式命令”。

命令要求士兵在缺乏重型装备的情况下,徒手去攻击俄军后方阵地。更令人发指的是,伤员和阵亡人员被禁止撤回。

结果,在短短两周内,该旅百分之七十五的士兵被列为“失踪”。这并非简单的数字,而是无数被遗弃在战场上的生命。

与此同时,他们的撤退路线——H-15公路被俄军彻底封锁。士兵们被迫徒步穿越田野,遭受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这种绝望,是内部危机的真实写照。

波克罗夫斯克的战火,不仅烧毁城市,更暴露了乌克兰军事体系的内部症结。高层指挥脱节,后勤保障脆弱,步兵在“人海战术”下的无助,这些裂痕正加剧外部军事压力。

这场战役,远不止是领土的争夺。它是对乌克兰国家韧性的严峻考验。其走向,不单取决于战场火力与策略。

更在于乌克兰能否弥合内部裂痕,重建指挥信任,并保住其核心工业命脉的延续。这关乎国家存亡。

一旦波克罗夫斯克失守,乌军在顿巴斯的防线恐将全面崩溃。乌克兰失去的,将不仅是重要土地和生命线。

更可能是一个决定性的工业支柱,为未来的停滞埋下伏笔。这场战役的惨痛教训,注定成为历史的沉重一页。